这个题目有点大,应该是政治学或者哲学方面的问题,如果有比较充沛的时间,应该能找到不少关于这方面的中外著作。但是,我只想就这个问题唠唠家常,就是通过家学的角度来谈一谈。
首先,权力是怎么来的,我认为,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结果。在一个家庭中,谁最有权力,这不是群众选举的,更不是上级任命的,就是一个自然而然形成的。一般说来,在传统家庭中,都是长者为尊,但长者也很多,至少有父母二人,究竟谁最有权力,即家里究竟听谁的,这个问题一般都是时间给予答复,而不是谁的嗓门大听谁的。
一般说来,思想见识最高的人,往往决定更正确,也就容易行成核心的权力。但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边界,即权力的外延究竟在什么地方,就是到底能管到什么地方,管到什么程度,所以,我们要把眼光放到不一般的地方。比如娶妻择婿,目光长远者往往会考虑到对方的家世,口碑,人品甚至发现潜力,从而为下一代做出当时最为合理的选择。一旦明媒正娶,即为权力的有效实施。
但,此时,权力并没有出现边界。而婚姻双方的感情如何,涉及到相貌,认识,性格,爱好,习惯方方面面。有人说这是人家两口子的事,不能干预太多,管的太多不好。其实管理不必直接插手,不必事事问询,也不必事事发表意见。试想,孩子对对方的长相挑剔,那么审美观是怎么形成的,刨除遗传因素,是不是从小耳濡目染,日常反复灌输的?再有,孩子的性格养成,是不是从小培养,长期积累的?所以,假设父亲定的亲事,而孩子从小多是母亲带大的,那么,权力的边界就在母亲的掌控中,或者可以说,在儿女亲事上,母亲才是权力者。
所以,谁掌控权力的边界,谁才是真正的权力者,而这个权力的获得,就是要靠日常的细小的工作。大的方向性的决定再正确,权力的边界把握不住,也不是真正的权力。
那么,权力的边界究竟有多大,外围到底是多少,这是无法计算和衡量的,全在权力者自身的把握。比如父母,对孩子管到什么程度才是好,这没有一个科学的界定,因人而异。有的是“狼爸狼妈”,孩子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有的是“猫爸猫妈”,孩子也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这不是在故意把问题神秘化,而是要求必须对自身和对象有个清楚的认识,而后不断调整自己。就像大家经常说的,该管的时候要管,还放手的时候要放手。
这里面的难点在于,权力者必须能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假设父母都是家庭的权力拥有者,能不能认清自己很难,很多时候争辩的结果是妥协或者分道扬镳,为了区别于鸡汤文章,我认为,父母避免大的分歧的办法,在于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去全面的和孩子在一起,而不是让别人带孩子再指责别人带的不好。只有带的越全面,才有可能放手越彻底,因为越是通晓每一个细小的问题,才能知道这个问题成败的得失底线。
最后,还是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权力是怎么来的,没有做好细小工作的决心和勇气,就没有权力的获得。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荣誉的父母,最容易伤心,这是功利思想带来的悲剧。陪孩子有过风风雨雨,甚至在自己的意识体力不能跟上时代要求的时候,让孩子接过权力的交接棒,才是家庭权力本身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