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陆续续有听人说,简书首页的文章质量一般,从我自己的感受来看也的确如此。我经常能收到简书推送来的文章,可是迄今为止我从来没点开看过,我真是一次都没点开过。那些推送来的文章,要不就是过期的热点,要不就是被人聊烂的话题,要不然就是无关痛痒的鸡汤,总之,没有一篇让我有兴趣点开看看的。
也许你可以说,我不是简书的典型用户,我一个人的感受太主观,或者是简书的运营刻意在扶植有潜力的作者,不让流量集中在少数成熟写作者的手中,这都没问题,但我突然想到,这也许反映出另一个问题,一个关于写作的基本问题。
我们的文章到底是写给谁看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问题很好回答,我手写我心,文章当然是写给自己看的。对于一个新媒体从业者来说,这问题也很好回答,文章当然写给粉丝看的。这里的新媒体人和传统作家有很大区别,虽然传统作家的作品也是写给读者看的,看上去和写给粉丝看没什么区别,但他们不会研究套路,不会追热点,不会把大半的精力用在创作标题,不会像流水线一样生产文章。
但是写新媒体会,写网文的会,他们对于市场的研究远胜于传统的畅销书作者,在他们眼里写作是一门生意,文章就是产品,或者都不应该称之为“写作”吧!
所以回过头来一想,简书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吧。或许简书上有一大群用户,无论菜鸟也好,老鸟也好,他们都只想写东西给自己看,或者说寄期望于创作自己的东西,大家又非常喜欢。这有点像姜文近期的电影,老子只想创作自己的,看不懂是你们水平低,你们喜不喜欢不关我事,爱看看,不看滚。可他是姜文啊,拍的再烂也不会缺少观众,毕竟拍烂片圈钱的名导还少了吗?何况人家还不是为了圈钱,只是为了自己爽罢了。
简书里很多用户也是为了自己爽,或者说写东西只是抒发自我的一种方式,毕竟简书定位自己是一个“优质创作社区”,这就和豆瓣、知乎这类交流论坛有一定区别。在豆瓣上、在知乎上,很多人坚持发文是为了与别人“交流”,交流的话,你潜意识就会想着是对他人说话。而简书上的创作者很多都是为了抒发,为了练习,为了写东西方便,所以更多的是人们的流水账、情感发泄,这类东西除了作者本人和相熟的朋友感兴趣之外,其他人并无太多兴趣。
难道简书上没有站在用户角度撰写的文章吗?有,而且不少。但是,这些文章绝大多数出自涌入进来的新媒体账号之手,他们不仅有公众号,简书号,还有头条号,搜狐号,熊掌号,企鹅号等等各种号,哪里有流量他们就往哪里跑。如果运营放开不管自由竞争,那么流量都会被那些自媒体瓜分走,普通创作者一点渣都分不到,积极性会大受打击。如果运营出手干预,把流量分给普通创作者,那么就会出现大量“对读者不那么友好”的个人文章,阅读量便会大打折扣。所以,简书左右为难,两边都不敢放,只能个人的和专业的掺着卖,求一个平衡。
但,真的能平衡吗?
我看很难。
其一,从博客时代到微信时代,能跑出来的写作者大部分已经成名了,再指望从一个平台里跑出一批新的黑马,可能性较小。
其二,从头部人才的水平来说,个人和专业的创作水平不相上下,甚至个人的影响力更强。但从整体水平来看,个人号与专业号的差距十分明显。也就是腰部和尾部里充斥着大批专业号,他们用各种流水线套路能够轻松战胜大多数个人创作者。也就是说,仅靠大多数低水平的个人创作者,很难撑起一个较高质量的创作平台。
所以,注定是大部分专业号和极个别个人号吃肉,绝大多数个人号喝汤的局面,甚至连汤都没的喝。这在自由竞争的平台上便是如此,比如微信。并不是某个平台的问题,这就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或者说这就是写作这件事的真相。
想要打90分很难,需要天赋。想要打80分不难,但必须学习套路,吸引读者的套路,这样更快更省力。否则你只能勉强打个60分,或者不及格。
如果打分人是读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