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对照——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作者:泰戈尔 朗诵:蓝之邃)_蓝邃的默认专辑在线听_情感文章-喜马拉雅FM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泰戈尔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
放在心里
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
对爱你的人
掘了一道无法跨越的沟渠
记得以前学习泰戈尔诗集,每每到了这篇,总是婉转忧郁,九曲柔肠。暮雨朝云,几年时光逝去,自己也过了耳听爱情的年纪,说一万不如做一,这样的感觉对我来说似乎更踏实些。 自进入2018年以来,焦虑来的猝不及防,且来势汹汹。思前想后,无外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对父母的亏欠,另一则是对自身成长的不满!“身无饥寒,父母无愧于我;人无长进,我以何待父母?”道理都懂,但践行起来总是瞻前顾后,三分钟热情,结果自然不忍直视!再回首去读泰戈尔的诗,俨然发现,自己何尝又没给自己掘出了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知易行难,知道与做到,看似毫厘之差,更多时候却是咫尺天涯!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2018年8月,最需要疏导、指引的我,恰恰偶遇了五维教练。
第一天:循“序”渐进
学习状态
课程开始,陈序老师谈到了目前人们的学习状态,总体可分为四类:囚徒型、度假型、批判性与学习型。观点一抛出,现场学员纷纷开始对号入座,你一言我一语,总体来说囚徒、度假与学习型的答案最多。听到大家的回答,陈老师并未多说,只告诉大家,你以为的,并不一定是事实。或许是人潜意识中的自我保护意思作祟,我给出的答案是囚徒与学习型。但清楚了解自己的我,岂会不知自己DISC性格中的高C,批判型的状态也占据了重要一隅。 自我觉察,在不知不觉中悄悄进行。
Y23理论
看到这个题目,不知道大家熟不熟悉,或许你听过这个名称,又或许不知,但我肯定,大多数人对它所讲述的事情一定有所耳闻。Y的23法则,是指对1.0000001进行30次平方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前期变化几乎不大,第23次开始,将产生爆炸性惊人的数字。
其实这个道理大家如何不知?古人有言“”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告诫自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好多时候人就是这样,你在努力做着什么,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收效甚微,很多人便选择放弃,最终前功尽弃。更多时候,我们将自己的认真、执着、坚守全部放在了1-22,看着并不满意的结果,某个瞬间黯然放弃,不由自主自怨自艾。“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诸如此类的悲观情绪淹没了自己,岂不知抱怨最无益!不妨试想,或许你离你的那个"Y23"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用这个激励自己,说不上一定成功,但是起码会再继续向前,接近你要的结果。当然,反向思维,对于不好的事情,我们也应纵观全局,时刻观察,在有些苗头的时候就扼杀在摇篮里!起码不要亡羊补牢,如果真已到了Y23,那只能立马亡羊补牢,起码不会全盘皆输。
希望疗法(挖坑/填坑理论)
谈到希望,小时候总觉得是特别美好的事情,给我自信、勇气。但是说给一个成年人听时,更多却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不由想起央视的神采访:“你幸福吗?”许是熟悉成年人的心理套路,在讲述这个环节时,陈序老师换了个角度。
从时间的角度画轴出发,人生由三个阶段组成:过去-当下-未来。面对过去时,人们总是放不下,面对未来,则是焦虑更多。我们都清楚,人应该活在当下,但是能做到的却很少。我们知道万事万物能量都是守恒的,当然包括人类,因此一个人将能量更多的放在哪里,价值就会在哪里产生。大部分时间,我们会将自己的能量放在过去,讲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深有感触,我也不由自主想到自己很多过往的事情,沉迷于过去某些无法改变的事情中,自责、痛苦、郁结,当下的生活黯然失色,对未来,也没了期许。陈序老师自创一种说法,告诉大家,这就叫做坑,没有坑的人生是不存在的,而面对过去的坑,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填坑。在填坑时,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加热水,是的,失望,伤心的人,这时候最需要的,可不是关怀和倾听吗?注入热水后,我们接下来则需要接纳对方,引领他产生新的价值,以新的希望去面对未来!“填坑”,很生动的说法,其实对过去而言,不就是一种夙愿得偿。生活中如果不懂填坑,最终便会导致“过去的过不去、现在就不在,将来就不来”。
觉察-价值-行动,听到这里,突然有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教练原理,已经悄无声息渗入到了我们的课程中。一个好的教练,一定在两方面特别突出,一个是新觉察(面对未来),一个是新行动。之前觉得虚无缥缈的“希望”二字,此刻却有了新的认识。换句我们教练的专业用语,我被“赋能”了。
第一天的课程紧张而充实,一直延续到晚上九点左右。根据课程的安排,当天的内容是有关“道”的方面,其中的GPS理论、三脑理论、发现美的眼睛、丰盛日记等内容依旧一一在目,大量的知识在脑中翻滚跳跃,由此而带来的新觉醒、新思考也将自己冲击的精神抖擞,带着满满的收获,我开始期待第二天的到来······
第二天:渐入佳境
第二天的课程,是在一段视频的观看中开始的-生死爬行,在其中,我们再次见证到了教练的强大作用:在视频中,教练帮助队员排除干扰,高频反馈,相信对方,用对的方法,干预对方产生好的结果,完成看似不能完成的挑战,取得高绩效。由此,引出了第二天课程的重点-教练式管理。
电击猴子试验------控制式管理到影响式管理的转变
通常情况下,人们每一天的上班状态,呈现一个U型的变化,心理学家想研究下这种状态,到底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便抓来了两只猴子进行试验。他们将两只猴子关在笼子里,绑上手,每天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半,准时不间断进行电击,微弱的电,电的他们不舒服,模拟人类每天上班的状态。过了两天,两只猴子突然发现,眼前有盏红色的灯,灯一亮,电击便开始,但是还是改变不了被电的命运,只是知道什么时候被电而已。再过了两天,两个猴子中的一个又发现,自己手边多了一个按钮,灯一亮,不小心碰到时,不得了了,电击停止了,原来电是可以被控制的,不过很可惜,只有其中一个猴子的笼子里有按钮。我们把其中有按钮的猴,称为控制猴,另一只没有的,叫做伙伴猴,只能陪伴。实验只持续了大概一个月时间,因为其中一个猴子死掉了,那么问题来了,哪只猴子死掉了呢?
这个问题的抛出,大家的答案稍微有了些不一致,但大多数都认为是控制猴。是的,控制猴死掉了!到底怎么死,看看两只猴子的状态就很清楚了,控制猴每天的压力很大,因为他要盯着红灯,还要及时去按按钮,而伙伴猴,每天想看哪里就看哪里,反正都是固定的电击,偶尔还会去看看控制猴,“哎,小心电击”,这时他还有了监督权,控制猴的压力是真大呀,所以死了!科学家为了进一步研究,又关进来一直猴子,将之前的伙伴猴这次变为控制猴,一个月过去了,之前的伙伴猴,现在的控制猴也死掉了,最后心理学家得出了一个结论:控制猴必死无疑!
问题又来了,那么如果大家有选择,你原意作控制猴还是伙伴猴?大家又纠结了,从身心健康来说,肯定义无反顾选择作伙伴猴,那为什么为纠结呢?因为有那份控制感,有人宁愿作控制猴,觉得死也要死在自己手上。作为一名教练型管理者,这是一个我们必须去转变的地方,从一个控制型的管理突破到影响型的管理,而这种突破,肯定是有方法的。
行为方式测试问卷
对于问卷调查,行为风格趋向等等形式的测试,大多数人都喜欢做,但是对结果,却持着聊胜于无的态度。好比女生喜欢玩塔罗牌,看手相,但是对于测试的结果,却只是公布结果的那一刻有所触动,随之便抛之脑后,觉得并无什么可信度。随着对外界实物的认知逐步加深,慢慢发现,不少的专业调研问卷,其实对于自我认知,绝对是一面魔镜,不止照出你的表象,内心世界也昭然若揭。
带着认真与期待,通过这份调研问卷,开始了对自己的进一步觉察。本份调研问卷共60道题目,每道题目可给出0-5分的分值,是基于工作场景进行的调研问卷。总体来看,分数35-45分为理想状态,过高或者过低,都说明你在互动方式方面,有需要调整的地方。默默看了看自己的分值,突然觉得自己能提升的空间好大呢!(笑哭)
根据各项分值的不同,调研问卷将互动形式分为六类,分别是:告知型、信息型、质询型、导泻型、催化性和支持性。
PR:告知型风格
此类风格的人,追求快速、高效、更多关注事件结果,因此容易事必躬亲,但是对手下的成长带来阻碍,容易让下属觉得不受信任,导致他们缓慢发展。
IN:信息型风格
此类风格的人,在工作中能给对对方更多的知识、含义及信息,但是容易让对象觉得啰嗦,干扰对方的决定
CO:质询型风格
此类风格的人,喜欢为why,容易给对方造成高压感
CT:导泻型风格
此类风格的人,在乎别人的感受,同理心强,善于倾听,但是也容易敏感,带出对方的负面情绪,且自己不一定导泻的了
CL:催化型风格
此类风格的人,善于循循善诱,引导对方发现新视觉,思维新角度
SU:支持型风格
此类风格的人,能够给予对方更多反馈、肯定和认可,但是容易造成对方的依赖
调研问卷给了大家一面明镜,听完陈序老师的分析、举例,我们又了解到了教练式管理的工具:
PR-告知-目标
IN-信息-价值
CO-质询-现状
CT-导泻-情绪
CL-催化-流程
SU-支持-行动
3F倾听
3F倾听的学习,也算课程中醍醐灌顶,印象深刻的一个篇章。
在以往的交流沟通中,对于同样一件事,例如朋友的倾诉:“我今天心情不好,跟老公吵架了”,有的人会过多的关注情绪,跟着朋友同仇敌忾,但是却不能产生有效的行动;有的人则只关注吵架这个事情,直接告诉朋友你该怎样怎样,而忽略了她的情绪。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教练工具再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Fact:倾听事实
对方在讲述的过程中,不根据自己的想法或固定观念去评判对方,只倾听原本的客观事实。
比如:你怎么做······你和老公吵起来了,是这样吗?
Feel:倾听感受
对方在讲述时,感知对方此刻的情绪,带着同理心去倾听。
比如:你现在的心情很伤心······,是吧?
Focus:倾听意图
对方在讲述时,认真倾听对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真正意图是什么。
比如:你真正需要的是老公的关心······,但是····,是吧!
3F倾听、强有力提问、九宫格模型······第二天的课程,在一片紧罗密布中划上了句号。
未来:路漫漫兮,求索之······
时间太快,两天的课程,转瞬已经过去,但庆幸,这不是结束,只是新的开始,在接下来的时间,自己也要认真做好以下事情:
1、复盘熟悉2日课程,熟悉了解教练领导力的理法、心法、功法、技法和工具
2、完成课程中各项打卡、作业,争取早日拿到全套课程资料
3、完成课后教练实战,认真总结
4、带着问题,参加西安复训学习,争取早日加入教练讲师营。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即使“知道(觉察)---做到(行动)”之间咫尺天涯,起码此刻已明白差距在哪里。幸,成都偶遇五维教练,遇到可爱的你们,遇到我们气场最好的第四小组小伙伴们;谢,五维带给我的觉察、方法,小组成员对我们的帮助、鼓励,班班、助教的默默付出;期,五维可期,未来可期,祝福所有的小伙伴们成就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