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鲁某是一位我们班的学生,她是个很腼腆的小女生,性格内向,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也不爱说话。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面对激烈的竞争,同学们的嘲笑她觉得自己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缺乏竞争勇气和承受能力,导致自信心的缺乏。在班里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提考试就没精神。如何帮助她增强自信心,走出这个阴影呢、案例分析
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喜欢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去想,才会去做,他喜欢对着喜欢的玩具说话。但他经常利用别人玩的时间去阅读大量的书籍,所以知识面相对同龄人来说还是广很多,他也愿意与书籍对话,更愿意与书籍里的人物对话,而不愿意与家人、老师、同学说话,可能他的心里会想身边真实的人不能走进他的内心,不是他真正想倾述的人。从而让他陷入在一个他自己的童话世界里,这样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博玉的父母文化水平不算低,爸爸在在厂里主管,妈妈做一般工人,在家里算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成绩不差,再上喜欢在家看书,很少外出,在学习很少让家长费心,所以对他的成长从来没有表示怀疑。日子一天天过,博玉一天天的长大,邻居们也投来羡慕的眼光,爸妈对博玉有一定的期望值,不给他做任何家务,只要是在看书,其他事不需要孩子管。饭来张口,衣来张手的小少爷生活。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博玉的成绩在班里算得上前15名,上学不迟到,作业准时交,字体也工整,所以各科老师很少找他,都知道他古怪,但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老师们也极少去关注他。只有班主任老师会找他谈谈话,但也很难问到话,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沉默中度过。慢慢地,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也认为我也就是这样的,就这样贴上他特有的标签。
三、辅导策略
融入的缺失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博玉融入学校生活,正确地评价自己呢?
1、交换书籍,等待交流
不愿意与你交流的原因都是因为我们找到他想要说的话题。我刚接手时,就了解到博玉爱看课外书,也特别留意到喜欢看“寻宝记”的书。因我儿子也在读三年级,家里有这方面的书,我专门挑了几本看完,确实不错,可以让快速了解到世界不同的国家的风土人情。第二天我找一个课间活动的时间,走到他身边,看见他果然在看意大利寻宝记。我没有说一句话,在他的身边一起看,当时因为他的投入没有发现我的存在,我也没有去打扰他,因为我知道,这个时候跟他讲话是起不到效果的,等待着他的发现。第二天我依然如此,在课间休息的时候走到他的身边,并在他的桌面放签有老师名字的一本印度寻宝记,我就离开了,仍然没有跟他说任何一句话。感觉是恋爱中男女主角,我都在暗暗地笑自己的做法,不过,我还是在坚持,在等待。有一天的课间,他把三本书放在讲台,对我说了一句过:我这里有一本德国寻宝记,新出的。我接过书说:我今晚看,明天还给你”,博玉也一句话都没说,但在嘴角露出一阵浅浅的笑容。渐渐的,博玉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每次都会用书进行无声的交流。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有一次在课堂上,讲到印度这个国家,我知道博玉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储存量,我故意说:我是有看一本有关印度的书,但有点想不起来了。这是博玉马上说:”老师,我借过给你看。我接着:是的!博玉:印度这个国家的历史比我们中国还要长……就这样他滔滔不绝讲,同学们也很认真在听,最后教室还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自从那次以后,每当课堂上有较难的问题时,同学们要求博玉发言,一开始,博玉还不太情愿,眼神会不时飘向我,我也会回馈一个鼓励眼神,也愿意在等待他的开口。慢慢地,他意识到老师和同学的真诚,特别愿意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3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博玉不愿意与外界交流,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并马上夸奖她的闪光点,把家中得到的夸奖讲给老师和同学,把在学校得到的表扬告诉父母。在评价中,博玉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四、辅导效果
通过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博玉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他越来越愿意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在课堂上能看到他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最重要的是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喜欢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结论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都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是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去重视,与孩子一起去意识和建立起正确成长的三观。让孩子们融入集体,感受到身边的亲情、友情和许许多多的温暖,做一名阳光般的少年。面对博玉的改变,让我更加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博玉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放大孩子的优点,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的心绪,正确的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感受大家给她的善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各项活动的参与,使其自信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