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清晨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老街青石板上,折射出细碎的金光。林夏站在巷口,望着那扇熟悉的朱漆木门,门上的铜环已经有些褪色,可门后飘出的甜香,却依旧能勾起她心底最柔软的回忆。
八岁那年,父母工作调动,林夏跟着奶奶搬到了这条老街。初来乍到的她总是怯生生的,直到遇见了隔壁的陈阿婆。陈阿婆约莫七十多岁,满头银发梳得整整齐齐,脸上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故事,笑起来时,眼角的褶皱像绽放的菊花。
那时,陈阿婆的小院里种满了桂花树。每到秋天,金黄的桂花缀满枝头,微风拂过,香气四溢。陈阿婆总会把盛开的桂花小心地收集起来,制作桂花糖。林夏常常搬个小板凳坐在一旁,看着陈阿婆娴熟地将桂花洗净、晾干,再一层桂花一层糖地铺在瓷罐里。
“阿婆,为什么要做这么多桂花糖呀?”林夏睁着好奇的大眼睛问道。
陈阿婆停下手中的动作,慈爱地摸了摸她的头:“等做好了,你就知道啦。”
没过多久,老街的孩子们都收到了陈阿婆送的桂花糖。甜甜的糖块里裹着金黄的桂花,含在嘴里,香甜四溢,连空气里都弥漫着幸福的味道。孩子们围着陈阿婆嬉笑打闹,林夏这才明白,陈阿婆做桂花糖,是想把这份甜蜜分享给大家。
渐渐地,林夏和陈阿婆变得形影不离。放学后,她总是第一时间跑到陈阿婆的小院,帮着打扫院子,给桂花树浇水。陈阿婆也会教她认字、讲故事,还会变魔术般地从围裙口袋里掏出一块桂花糖,奖励认真学习的她。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街的生活平淡而温馨。可就在林夏十二岁那年,父母工作稳定,要接她去大城市生活。离开的那天,林夏哭得像个泪人,紧紧抱着陈阿婆不愿松手。陈阿婆红着眼眶,把一个装满桂花糖的小罐子塞进她手里:“孩子,别难过,想阿婆了就回来看看,阿婆永远在这儿等你。”
此后的日子里,林夏去过很多地方,吃过各种美味的糖果,却再也找不到陈阿婆做的桂花糖的味道。每当桂花盛开的季节,她总会想起老街,想起陈阿婆,想起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
高考结束后,林夏迫不及待地回到老街。然而,当她站在陈阿婆的院门前时,却发现院子里杂草丛生,桂花树也有些枯萎,朱漆木门上了一把锈迹斑斑的锁。隔壁的邻居告诉她,陈阿婆在她走后的第三年就因病去世了,临走前,还念叨着她的名字。
林夏握着那把生锈的铜环,泪水夺眶而出。她怎么也没想到,当年的分别,竟成了永别。她蹲在院子里,看着满地的落叶,恍惚间又看到了陈阿婆慈祥的笑容,闻到了那熟悉的桂花甜香。
如今,十年过去了,林夏再次回到老街。老街即将面临改造,她想在一切改变之前,再看看这片承载着童年回忆的地方。推开虚掩的院门,院子里的桂花树不知何时又焕发了生机,枝头开满了金黄的桂花。
“请问,有人吗?”林夏轻声喊道。
“谁呀?”一个熟悉的声音从屋里传来。
林夏转身,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走了出来。仔细一看,竟是陈阿婆的老邻居周爷爷。周爷爷认出了林夏,拉着她的手感慨万千:“孩子,你终于回来了。这些年,阿婆一直惦记着你。她走之前,把这个交给了我,说等你回来就给你。”
周爷爷从屋里拿出一个精致的小木盒,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十几封信,还有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信是陈阿婆写给林夏的,每封信的开头都是“亲爱的小夏”,字里行间满是思念和牵挂。笔记本里,记录着陈阿婆制作桂花糖的秘方,还有她对林夏的祝福和期望。
林夏捧着信和笔记本,泪水模糊了双眼。原来,在她离开的日子里,陈阿婆一直把她放在心里。她决定,要把陈阿婆的桂花糖传承下去,让这份甜蜜和温暖,永远留在老街,留在每个人的心里。
几天后,老街的拐角处新开了一家小店,店门口挂着“陈记桂花糖”的招牌。林夏穿着围裙,忙碌地制作着桂花糖。金黄的桂花,雪白的砂糖,在她的手中慢慢变成了一颗颗香甜的糖果。
老街的老邻居们纷纷前来捧场,孩子们围在柜台前,好奇地看着林夏制作桂花糖。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林夏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自己,看到了陈阿婆慈祥的身影。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老街的屋檐上。林夏站在店门口,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充满了温暖。她知道,陈阿婆的爱和桂花糖的甜蜜,将永远在这里延续下去,成为老街最动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