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要我说,要看一个人有没有真正地长大,既不是看他个子有没有长到一米七,也不是看他能不能赚钱,更不是看他对父母孝不孝顺,而是看他有没有习惯一个人,适应孤独。
从我们的成长来看,似乎我们的历程就是逐渐从一群人走向一个人的过程。小学初中的时候,喜欢成群结队,到哪都是一群小伙伴一起出动。后来慢慢的,人太多不方便的缺点就显露出来了,于是就变成了三五成群的小团体,几个志趣相同,成绩差不多的一起玩耍,一直到大学,也只是和几个舍友相处的最亲密,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看电影。
等到毕业了,大家各奔东西,背井离乡,怀着去打拼致富的野心。有个在广州独自打拼的朋友有时候就会不无心酸地对我说,你现在离家近没感觉,等到你真的远离了家乡,在陌生的城市一点一点摸爬滚打,你会发现,虽然在公司里同事们都和和气气,但是一下班之后,大家都需要各自忙碌。等到你感冒了躺在床上渴的要死,还要自己艰难地爬下床去烧开水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身边有个亲人或者靠得住的朋友有多好了。
朋友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每当她的家人劝她回江南老家,家里已经帮她找了个好差事,她依然坚决地摇头。
可不就是嘛。纵使是朋友,也不能常伴左右,纵使是亲人,也不能嘘寒问暖一辈子。人一步步开始独立的过程,不就是走向自我的过程吗?不都是怀揣着梦想想要拼接单薄的身躯把梦想撑起来的一粒卑微的灵魂吗?
2.
没有长大的害怕“落单”、“不合群”的人,总是会把自己的棱角、个性磨平,期待圆滑地融入别人的圈子里。表妹小青刚进大学的时候总是很积极地参加聚餐、野营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一次准备了好几个月的迎新晚会终于圆满地落幕了,小青自然也很开心,结束后清理会场。就当她哼着小曲清理完会场的时候,发现他们团队的其他人都已经走了,她问边上的同学,那个同学随口说道,他们都走了,好像还挺开心的,说是要去好好庆祝。
表妹当晚就把我拉到学校旁边的小吃街上撸串,美其名曰“庆祝”,但是全程闷闷不乐,问她也不说。我也不客气,反正也是她请我。后来表妹退出了那个社团,我才知道这件事。她只对我说了一句,跟一群频率不一样的人出去,还不如自己一个人来的自在呢。
跟一群志趣不符的人在一起,的确比一个人还寂寞啊。
3.
在学校的时候,一群人围住你,听你说哪个明星的趣闻,会让你看起来受欢迎,你觉得很满足。工作的时候,一群同事围住你,听你讲一些无聊的八卦,也会让你看起来很有魅力,你也很开心。你以为别人心里想的是:哇,你真是一个风趣幽默,资源丰富又学识渊博的人。其实他们在心里只会想:天呐,你天天都看点什么啊,真是无聊,不过有你看了,我都不用浪费时间看了,听你讲讲就够了。别人在各自的轨道上,按照依次的生长顺序,分别扮演着好孩子、好学生、好员工、好老板,而你却始终在扮演小丑。为什么?因为你离不开别人的目光,离不开别人的关注,离不开让你感受到满足的群体!因为你适应不了孤独!你需要每天不断制造出笑料或者爆点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
不累吗?请问这样为了别人而活的生活方式不累吗?
只要有一天你无话可说,那么那一天你就会变成透明人。
4.
再看看公司或者学校里的另一类人。他们从来不害怕孤独,一个人加班,一个人学习,一个人去查资料。因为找到一个频率相同的人很难,而随便找个人为伴又会影响自己的速度,索性独来独往。但是纵然是这种性格,也不妨碍大家对他们的崇拜。人们总是想靠近优秀的人。小时候爸爸妈妈就已经告诉我们了“不要和差生玩”,这么多年来,虽然我们已经渐渐长大,有选择朋友的权利了,但还是忍不住记住爸爸妈妈的话,向厉害的人靠近。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我们是应该去适应孤独了。沉浸下来的自己,在独自努力之后,出现在大家面前反而会更加有吸引力,看到变优秀的你,大家都会忍不住地、争先恐后地靠近你。
虽然他们都不会看到孤独时的你无助的背影,但是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适应孤独的你已经可以开始享受孤独了,并且还能在孤独和合群两种模式中自由切换了。
我是丁目
在寻找自己的光的路上磕磕绊绊
也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