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无数次的问自己,为什么特别讨厌“稳定”这个词汇,好像一听到这个词就进入戒备状态,必须想方设法的要反驳它,说白了,和自己较劲儿永远不觉累!
在我的意识设定里 稳定说明了一种一成不变的状态,
后来我才明白,这其实是源自于我内心的不安与焦虑,稳定本身并没有什么错。
或者说在潜意识上我在害怕,害怕稳定带走人生的可能性。
因为正是这种不确定的“可能性”让我感觉到生活的乐趣与意义。
可能,代表了也许会变的更好,也有可能更坏,但一定是一种可变的状。这样才有动力去努力,那种拼了命地过好每一天的感觉,那种对美好未来的期待感,让我觉得生活没有那样的乏味,
平淡而充实的每一天也有了希望和乐趣。
就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就死了。
这就是为什么从入职那一刻,机械性的重复一辈子的工作。
看似很符合稳定,也很符合家人的期待,在我看来却好似已经死在了二三十岁。
真正的稳定不是所谓的铁饭碗,而是自身实力的成长性,当自身的实力足够强大,你所能生产的价值远远要大于所谓铁饭碗带给你的价值。
换句话说,铁饭碗无法让人安心。
前段时间常常很晚不能入睡,已经分不清究竟是咖啡因的作用还是潜意识的焦虑…
对知识的焦虑,对未来的焦虑,对工作的焦虑,对生活的焦虑。
或许每个人都把财富自由当成人生幸福的终极密码吧…
我当然也想啊,这可能也是我会焦虑的原因吧,
害怕被抛弃,害怕被拒绝,害怕被落下。
但我终究还是和焦虑和解了,甚至有点爱上了它。
不断的把自己推出生活的舒适区,心灵的舒适区。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何必活的那么累呢。舒适安全不好吗?
不是不好,是因为还有期待!
毕竟人生匆匆如白驹过隙,我们活得是一种体验。
云淡风轻
浅笑安然
无声告别
和昨天的自己
也包括和一些人生观相悖的好友告别。
人性天生是追求安定而惧怕改变的,一旦形成习惯,走入舒适区就会不自觉地周而复始的重复。
而改变往往意味着要放弃舒适,放弃已知,带来痛苦,所以大多数人本能的排斥改变,不难理解,我的身体里有这部分元素的存在,只是要不要让它肆意生长开来而已,那这一点我可以自把握!
关于高呼去北上广寻求梦想的一群年轻人,没等你们话音落下,逃离北上广大军一定在30秒到达战场。高举你买不起房,你没有户口的大旗,苦口婆心的作为过来人好言相劝。
如果一个人一毕业,就把目标定在这儿:在北京五环内买房,那么他在工作和生活上的选择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巨大的压力让人不愿意去冒风险,那么也就丧失了人生原本的无限可能。
这世界总有人能活出你曾期许的生活,只是在那背后也有着你不曾付出的努力,你不曾有过的坚持,你无法忍受的孤独,你没有经过的挣扎。
所以还请默默点赞,不必抱怨,更不必嫉妒。
现在开始会不会太晚?
学妹问我“已经大四了,六级还没过,还要去实习,现在好后悔大一大二没有用功,现在努力还来得及么?”
听了她的问题,我马上想到了前几天看到的一条新闻 — 日本一位81岁的奶奶独立开发了一款 app — hinadan。
Masako 老奶奶说写这个游戏的初衷是因为现在应用商店里的游戏绝大部分都是给年轻人用的,很少有一款适合老年人玩的游戏。她非常鼓励老年人学会用电脑,因为这样可以感受到自己在这个时代的生命力和存在!
不必沉浸在过去,辉煌也好,挫败也罢。
人生是一场没有所谓起跑线甚至也没有竞争者的长跑,你唯一需要关注,需要超越的只有你自己!
60岁的老人可以开始学习弹钢琴,81岁的老人可以学习开发 app,
当你真的没有那么多的“改天和以后”时,就会发现活在当下不是一句心灵鸡汤,而是身体力行!
“太晚了么?”
“当然不会,只要没死就不存在太晚!”
晚安 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