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第四章:认知与共同体中一一为伟大事物的魅力所凝聚。
一、承上启下。
在本书的前三章里,我们一直在检验教育学过程的内在景观,探讨了一些可以帮助我们缩小这些分离的内在方法:重新认识自我,面对恐惧,并以悖论式的思考方式,全面完整的认识世界。在后三章里,我们转向共同体,探讨那种教育学所需要的、能帮助更新和体现真正教育之本的促成关联的共同体。前三章是关于培养造就共同体成长的内在沃土;紧接着的三章,就是关于共同体如何从内心世界融入课堂以及更大的世界。
二、本章通过五部分,教我们认知真正的共同体。
第一,共同体掠影。
了解共同体。共同体是个体内部不可见的魅力的外部可见标志,是自身认同和完整与世界联系中的交融。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
作者为了说明真正的共同体,先排除一些障碍,介绍了三个常见的但有偏颇的共同体模式。分别是:偏重心理学的亲密型的治疗模式,偏重政治的公民性的公民模式,偏重实用的责任性的市场模式。这三种共同体都具备教育所需的洞察力,但是,支持真实教育包罗万象的共同体并不在于此。
第二,现实是群体共享的。
现实是共同联系的关系网,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理解现实。真正的共同体是这样一个认知形象:即拥抱所有事物所依赖的生存巨网,深陷网中,又拥抱那些恰好对我们认知事物有益无害的事实。这个形象不但托起了人类的存在形式中显见的联系一一不论亲密性、公民性,还是责任性,还包括了我们与非人类的存在形式的隐性联系,它是一种有能力担负认知、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使命的共同体模式。
第三,重温真理。
本节首先介绍了一种无意识和神话是客观主义的共同体,也就是占主导的认知真理和表述真理的模式。这个模式中有四种元素:客体、专家、外行、障碍波。我认为从教学的角度理解,这个模式中的客体就是知识,专家就是老师,或者是老师的权威,外行指的是消极的学生,障碍波的作用是让客观的知识向下游动,同时阻止主观性从下向上回流。在这种模式中,老师在灌输知识,学生在被动地学习知识,是“要我学”这是不可取的。
在真正的共同体中,犹如真实的生活,不存在纯粹的知识客体,也没有绝对权威。在真正的共同体中,认知、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更像市民大会,更像热闹的市集。真正的共同体是圆形的,共舞的、有许多。真理是怀着激情和原则就重要事物进行的永恒对话。我们的教学共同体就是要处于求真之中,我们一定要知道该如何怀着激情和原则,在群体中围绕一个已知的主题进行观察、反思、对话和聆听。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们围着圆圈起舞,但是秘密就坐在中间,且知悉一切。超验性的主体随时会给我们惊奇,呼唤我们开始新的观察,解释,命名,进入永远无法完全说定的神秘世界。认识真理和陈述真理的过程,是一场亲和与距离、说话与聆听、知与未知间复杂而永恒的共舞,令求知者和被知者成为合作和共谋的伙伴。
第四,伟大事物的魅力。
真正的共同体,是承载着教育使命的概念。教育共同体最佳最优的状态是:①邀请多元化进入我们的共同体内。②我们拥有多重含义的解释。③我们欢迎创见性的论证。④我们奉行诚实。⑤我们体验谦卑。⑥我们通过教育成为自由的人。
在这样的模式中,学生会有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内心的生命状态是积极向上开放的,思维是活跃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有创新。这是多么美好、和谐和充满生机的教学氛围啊。当然,教育共同体不可能总是处在最佳状态,但这是我们教师追求的目标。
第五,认知与神圣。
认知的影像是本章的核心。对我来说,像真正的共同体、伟大事物的魅力、超验性的主体、“坐在中间且知之"的“秘密"一一这些影响都是从神圣的现实体验和真正的神圣经验中浮现出来的。但我相信,认知、教学和学习都根植于神圣的土壤,继续我的教师职业需要培养一种神圣感。教育的健康发展,依靠我们有能力把神圣与世俗结合在一起,以便彼此间互相纠正,互相充实。“柔眼"是衣我们注视神圣的现实时能引起感情共鸣的现象,现在我们的眼睛是开放的,善于接纳的,能看到世界的伟大和伟大事物的魅力,我们的眼睛因惊奇而大睁,能把自己向伟大的奥秘开放。
现在我们能邀请我们的学生进入这个叫作教与学的伟大事物。在这个共同体中相互融合,才能发挥最大潜力,为了伟大的事物而凝聚魅力,把教育事业当做神圣的事业,努力去实践,就能产生不可估量的效果。让孩子爱上生命,尽情多姿多彩的生活,悉心培育孩子的好奇心。从奥秘开始,又以奥秘终结。期间的景观竟然如此荒凉,又会如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