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蒋勋,是个多才多艺的人,除了写作,在绘画和美学方面都颇有建树。他的《孤独六讲》是我喜欢读的作品之一。现在,我尝试用与他对话的方式,将他的作品及思想与大家分享,希望能让我们更多的了解孤独及孤独对我们的影响,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正能量。
我:前面大家听到了你对情欲孤独和语言孤独的讲解,反响很好。今天想同你聊一聊思维孤独。
蒋勋:思维是什么?我们都有一个大脑,经由大脑去思考很多事情,去推论、推理,最后下判断,这就是思维。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思维过程往往被简化了。在我们传统文化中,人们不太重视思辨。人们重视的是结论。例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一个结论,你不用思维,照着做就行了。古希腊哲学正好相反。他们把推理过程、思辨过程视为重要的一环。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发言的有医生、戏剧家和诗人,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提出对“爱”的解释,对是否有了结论,柏拉图反而不大关心。
如果我们只习惯读儒家传统哲学,就会对古希腊哲学不耐烦,就会觉得,怎么读了好几页还没出现结论?所以我认为,思维最大的敌人是过早的下结论,任何一种结论,来得太快时,就会变成思维的敌人。
我:在你的《孤独六讲》里,你认为什么是最大的孤独?
蒋勋:我认为思维孤独,是六种孤独里面最大的孤独。作为一个不大思考的社会里的思考者,他的心灵是最寂寞最孤独的。因为他必须要能够忍受,他所发出的语言,可能是别人听不懂的、无法接受的,甚至是别人立刻要去指责的。作为一个孤独者,他能不能坚持自己的思想性?这对他来说是很大的考验。
大凡思考者都是孤独的,非常非常孤独。例如庄子,他孤独地与天地精神往来,不与人往来。他从人群中走出去,再回看人间现象,所以才会思考:爬在烂泥里的乌龟快乐,还是被宰杀后放在黄金盒子里的乌龟快乐?(是走出人群的人快乐,还是努力追求名利的人快乐?)他在思考,也在悲悯这些汲汲营营的人。
庄子在这里讲的很清楚,他愿意做烂泥里爬来爬去的活泼乌龟,因为那是他真正的自己。既使别人觉得他活的很穷困很卑微,在烂泥里爬来爬去,却是他真实活着的状态。
庄子长期以来,保持一个思维高度,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他的思想虽然未成为文化的主流,但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个人自由,追求个人在孤独里的自我觉醒,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思维。
我:你说过孤独是一种沉淀,怎样理解?
蒋勋:人们常说,波平如水。因为水在不安静的状态下,无法反映出外面的形象。
孤独是一种沉淀,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一种清明。静坐或冥想有助于找回清明的内心。因为不管在身体里面或外面,杂质一定存在。我们没办法让杂质消失,但可以让它沉淀。杂质沉淀后,就会浮现出一种清明的状态。你会觉得头脑非常清晰,非常冷静。所以当心事太繁杂时,我建议净坐,不是以宗教的理由,而是让自己得到片刻的孤独,也就是庄子说的“坐忘”。
现代人讲求记忆,要记得快记得多。但庄子认为“忘”更重要,忘是另一种沉淀。忘是一种大智慧,把琐碎的、干扰的、骚动的忘掉、放空。
物质的“空”比较简单,心灵上的空最难。你要让自己从不怕孤独到享受孤独,然后才能慢慢的达到那样的境界。
孤独一定要慢,当你急迫地从A点移动到B点时,所有的思考都停止了。
生命很简单,也是从A点到B点。如果你一生都很忙碌,就表示你一生什么也没看到,快速地从A点到达了B点。
难道生命的开始就是为了死亡吗?还是为了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与孤独想处的时候,可以多给自己一点思维的空间,让生命的过程过的更细膩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