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妄想写小说是因为《30天写小说》这本书,凭着一腔热血的冲动挑战了30天写五万字小说,现在回想,真是全靠勇气。
开始对小说有一点概念,知道如何取材,如何积累素材,如何调整使用素材,如何选择主角,是因为《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这本书。
开始有意识地安排故事情节,制造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层次,埋伏笔,是因为《小说的骨架》这本书。
《小说的骨架》这本书,刚刚读了一半,读的特别慢。经常是读到后边,看到某一个词,脑中搜索一下,并没有什么印象,不知如何操作,或者不确定是不是自己想的这样操作,于是,又回到前边重新读、确认。
如此,不知多少次,因为我很了解自己,一旦整本读完,便很难再如此新鲜且认真地学习。
发现这本书实在谦虚,虽说要讲骨架,也就是提纲,从有没有必要写提纲谈起,让不同著名小说作家现身说法,谈提纲在他们过去创作中的作用意义,及曾经遇到的问题。
就我个人来说还是倾向于提前列提纲的,从第一次挑战写小说《骆子无悔》起,那时完全狗屁不通,真的全靠一股勇气,若不是因为提前在简书立下了flag,这一想法最终可能只是想法。
那时完全没有提纲的概念,或者在书中见过,只是因为不会用,所以并没有什么印象。但对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是选择男性还是女性,选择多大年龄合适,整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等等这些,还是提前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做了不少工作的。
现在来看,竟用了《小说的骨架》里所说的思维导图,图像式,地图式这些提纲。小说因为不是一天能写完,所以必须把所要写的主题扩大,拉长,一天天慢慢完成,也就形成了整个小说的骨架。
所以,我是十分赞同写提纲的,随着现在写小说,有意设计一些情节,如果情节有些波动,或者有些细节为了不出差错,提纲要越来越详细,甚至需要很多个提纲,比如时间线,从哪年秋天开始,到第几章是春天,第几章夏天,年龄多大,这样也好操作年龄上的层次变化,好在现在写东西还不至于那么复杂,不过以后肯定要用到。
除了时间线,还有技能线,还有情节发展线,重要的还是情节发展线,哪些伏笔埋在哪里,标注好了,后边记得要用的,要揭开的,不写提纲自己就先乱了。
这本书中有个“如果”,觉得甚是好用,写小说,如果大提纲和每天的提纲都列好的话,写的时候是非常顺利,非常快的,但也容易麻木,写着写着就自嗨了起来,所有人物不自觉的就同质化,轻飘,经不起推敲。
所以要用如果,自问关于小说中所有的问题,比如:如果主角不回来怎么办?如果那个人是坏人,是真坏还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类似于这种,不但能让人思路更清奇,逻辑更通顺,甚至有时候能让故事有更好的发展思路。
当然,不管是谁,是大作者也好,还是如我这样的小码字人儿也好,都有写不出东西的时候,在这本书中作者都有提到,都有她自己的解决办法,很接地气,很实用,需要的朋友,值得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