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个话题来自我们前段时间的朋友小聚。
那天和几个玩的好的朋友一起喝酒聊天,酒至微醺时,我的一个朋友突然说起了他这次回家探病的事情。
“我去看她时,她除了脑子清醒,全身都瘫了,看着我哭了,说自己可能快要死了。不知道为什么,看着她这副模样,为人子女,应该要感到难过的,但我心里一点波澜都没有。安慰她的话,还是憋了半天才挤出来的,口不对心。”
朋友这次回去,看望的是自己的母亲,一个医生说随时可能会走的瘫痪病人。
“作为子女,我对她一点感情也没有,这是不是很不正常?”
“没有感情就没有感情,亲情这种东西,也是强求不来的。”另外一个朋友安慰道。
02
关于我们这位朋友与她父母之间的关系,我们偶尔也会在与她的聊天中,了解到一二。
刚大学毕业工作那年,朋友找了家单位,做财务实习生。工资不高,2500元一个月。
在一个物价不低的二线城市,2500元一个月。在靠近城郊的地方找个环境很差的狭小单间就得1000元一个月,还有每天的吃饭和其他的日常开销,日子过得有多拮据可想而知了。
工作第一个月,那天她接了她妈妈打来的一个电话,大致意思是她现在已经可以赚到钱了,以后每个月就上缴500元给她,以后工资涨了,上缴比例在增加。她读大学的钱,是父母花在她身上的投资,现在她赚钱了,理当要拿回她们的回报。
其实,家里经济条件不差,家里也并不缺她这500块。
可对于刚毕业的她而言,这500块,已经是笔很大的支出了。手里没有积蓄,甚至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面对同事几次三番有意无意让她多添置几件衣服的暗示,她也只能尴尬的笑笑。
面对母亲的要求,她没有拒绝,也不敢拒绝。
童年时,母亲的打骂声,无论她逃得有多远,依然会时时在她耳边萦绕。
真正让她寒了心,大概是她那次生病吧。
那天一早醒来,她感到身体不舒服,心脏抽抽的疼,头晕目眩得,呕吐不止。可她身上连去医院的钱都没有。她抱着一丝希望,打通了母亲的电话,想让她打点钱给她去医院。没有关心她哪不舒服,严不严重,电话那头只听见她妈妈骂骂咧咧的声音,说她矫情,一点小病就要往医院跑,说她费钱。
朋友挂了电话,向公司请了假,然后一个人在那个狭小的房间里足足躺了七天,硬生生挨了过来。
那次后,她跟家里断了所有的联系。直到很久后,她父母辗转找到她的公司,找到她。
03
我还有个小学同学,大抵也是没有体会过什么是父母之爱,亲情之类的东西。
记忆里,她是个很聪明的学生。课堂上,她解题速度之快,思路之奇,常常连老师都惊叹,几乎所有老师都认定她是个学习的好苗子。
可这个在老师眼里的好苗子,在她妈妈眼里,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那时读书,常年见她妈妈拿着很粗的藤条,在学校里追着她打。众目睽睽之下,将她的衣服脱了打。一众老师,拦都拦不住。
也许是长期遭受这种虐待,她长得瘦骨嶙峋,佝偻着背,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一到夏天,裸露在外的皮肤,密密麻麻地爬满了手指粗的鞭痕。
更让人惊骇的是,她告诉我们,鞭子打在身上还不是最疼的,最疼的是她妈妈用带刺的荆棘打在她身上,之后再用盐抹在打过的位置。没有经历过的人,可能无法真正体会那是种什么痛。
后来,慢慢的,我们发现她变得越来越奇怪。孤僻,狂躁,会在上课的时候突然发出怪叫。老师批评她两句,她便拿着剪刀在自己手臂上划出一道道血印,跑去操场上吞沙子。
后来,我们毕业了,也没有再见过她了。
再后来,听说她嫁人了,好像疯得更厉害了。
04
关于“不爱父母,是否正常”这个问题,我后来特意去知乎上搜索了这个话题。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话题下的帖子、评论、点赞都非常高。关于父母之于自己,关于自己的童年,很多人都用了“不堪回首”来形容。
痛苦得想要自杀、抑郁症,这些可怖的词语印在他们十来岁的年纪,即使后来努力逃离,很多人也要用很长时间来疗愈自己最亲之人带来的伤口。
不憎恨,但也不原谅。爱,大概不可能了。这是经年之后,他们很多人之于父母的态度。
我们为什么会爱自己的父母?
我们什么时候开始爱自己的父母?
难道不是我们在接受他们的呵护、信任、鼓励,感受到来自他们的爱之后,才会用爱以回馈他们吗?
如果我们处在与父母建立感情的时候,面对的是无休止的打骂、侮辱、厌弃、暴虐,从未感受到过爱,又怎么去回报以爱,又用什么方式去爱他们呢?
爱与被爱是需要良性互动的。感情的建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父母与孩子间的亲情,没法随“血缘”这种生物关系而与生俱来。
如果当我们的感情被暴虐、不珍惜消耗殆尽时,就没有持续的必要了。更不要被“血缘”和传统封建道德所绑架而时时纠结折磨自己。
05
或许有人会说“父母给了你生命,就是天大的恩情,没有不是的父母,我们应当体谅理解他们,作为子女,理当感恩报恩,孝敬他们”。
那如果子女反问“我如何求你让你带我来到这个世界了吗?征求我同意了吗?让我快乐成长了吗?”作为父母,你该如何回答。
大部分人肯定会说,这种话简直大逆不道,违反人伦,实在该打!
真的该打吗?父母给了命就是恩情了吗?
这个问题一千多年前让梨的孔融回答过,一千多后的鲁迅和胡适也回答过。
孔融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
意思是父母情动,所以有了子女,孩子在母亲腹中,犹如在瓶中,瓜熟蒂落,孩子就出来了。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生育也是常事,却以为天大的大功……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
胡适也曾说道,“我想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地给了他一条生命。我们即无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为有恩于他?他既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我们对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我们糊里糊涂地替社会上添了一个人,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苦乐祸福,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的功罪,我们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
父母无恩,无天然之恩。
生育是成人的选择,是责任,是义务。
而作为子女,出生TA无法选择,也无法决定。子女之于父母爱的回报,关系的连结是基于爱,基于在成长过程与父母的良性互动,而不是粗暴的家庭血缘关系。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