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二字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其实按照中国古代价值观提倡的顺序,应该是孝忠,可能因为与常用词语效忠同音,才倒换顺序以示区别的吧。
孝,是对父母负责,或者我们的生命的生产制造者负责,是对生存机会的报答。孝是子女对父母单方的责任。孝一直以来都被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代代传颂,“二十四孝”有舜、汉孝文帝等最高统治者。
忠,是孝的延伸,是对我们的生存条件负责,直白一点是对饭碗负责,谁给我饭吃,我就给谁干活,同样地,谁给我干活能让我吃上饭,我就给谁饭吃。忠其实是相互的,下属要效忠于上级,上级同样不能辜负下级,否则,上下级关系就不会长久。这个“不辜负”广义上看也是忠的表现。
孝和忠,本质上讲都是一种责任心,关系非常密切,自古就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等说法。
现在社会,虽然不提倡“忠”,取而代之的是诚信,诚信与忠本质上仍是一回事。诚信也是要对自己的言行一以贯之地负责,对自己的饭碗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