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漏断: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缥缈:高远隐约,若隐若现的样子。
省:理解。
译文:
月如钩,悬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夜已深,人们已安静地休息了。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缥缈的身影如天边孤单的鸿雁。
惊起却又回过头来,心怀遗恨却无人理解。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宁愿栖息在凄冷的沙洲。
赏析:
此词约作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或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时苏轼被贬黄州。
上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寥寥数字,作者已搭建起一个清冷、幽静的诗意景境,“缺月”、“疏桐”之间以一“挂”字将天、地相连,境界阔远,且又极富动感。一方面体现了月亮慢慢下落,远远望去,似在树梢,另一方面也反衬出夜已深。“漏断”点明了时间已是深夜,“人初静”指人们已休息,没有喧闹的人声。动静相宜,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作者塑造了一个“幽人”的形象,此时万物俱静,却只见一人独自往来,作者在此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幽人比作孤鸿,身影若隐若现,飘忽不定,幽人之独与鸿雁之孤,构建起一个孤独的世界,那便是作者此时心的世界,“幽人”实为作者自身。因屡遭排挤,接连被贬,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又有谁知?幽人与孤鸿合而为一,人即鸿,鸿即人。作者借孤鸿,将内心的孤高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下片:“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作者采用拟人与象征的修辞手法,人与雁相互融合,将心理活动托孤雁,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出来。“惊”字暗示了作者所遭遇不幸时的心理感受,“乌台诗案”的惊惧、屡次遭贬的落寞,回头之际,往事历历在目,心中怨恨无人理解,知音难觅,孤苦同谁诉?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尽”字更是表现了作者内心苦苦地寻觅,“不肯”一词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操,不愿委曲求全,不愿随波逐流。自身的处境,恰似这孤鸿,天地之大,无一枝可依,寒枝的不可得,象征着作者政治理想的破灭,最后宁愿停宿在寂寞清冷的沙洲,孤独终老。
此词语言简练,生动而蕴藉。作者托物寄怀,成功塑造了月夜孤鸿这一诗意的艺术形象,飘逸出尘,正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参考网站: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