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填平“知道和做到之间的鸿沟”是我选择这本书的最大原因,作为一个资深的方法论爱好者,我更希望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以借鉴,有思想能指引。因为我太想做一些好的事情,也是在近期的阅读中功利性最强的一次。
《了凡四训》中我模糊的感知了什么是好,借用其他的描述就是那些美与崇高。读书时最大的感受就是能反思到一种被打开的状态,比如对于分心,对于跑步,对于阅读,我从来不知道那种状态不对,甚至觉得很正常,就像有人突然告诉你,你一直坚定的以为通往目标的道路其实是走岔了,且不说说的对不对,就此打开的怀疑和新的思路也算是一种宝贵的指引吧。
运动,读书,反思,书写,这些我已经在做的事情太容易跟作者引起共鸣了。就好像这些事项突然不是一个人的行为,而是有一个同伴,你可以和他对标。让你知道让你怀疑去论证现下的行为是不是最优解,是否可以提升,而同时给到有些可以借鉴的方法。
期间一些专业的心理学因素也同时可以让人醍醐灌顶,原来有些行为是有迹可循的,而当自己知道某些行为原来可以解释,那就可以进行修正的下一步。
真正想变好一定是先从思想上的,真正想做改变那一定是已经开始行动了的
“那就去做吧”
还年轻,现在做的事情还可以容错,先动,如果可以理智有方法的动,但一定要先动。
15页6877个字的读书笔记,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以下分享一些受触动的点
1、“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地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
舒适区边缘另一个重要的规律是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 “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
按照自己的经历来说,是3公里对我来说好像一直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尝试,后来稳定在5公里,而运动完的一切征兆告诉我,其实我可以跑得更远,到现在10公里也可以稳定的跑,问题是我知道自己好像可以跑的更快一点,就是这么一些些的变化我用了一年。
2、 “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我有话要讲,举手!这句话好像瞬间戳醒了我的恋爱脑,我是喜欢那个人吗?还是我只是觊觎有一个人或者在一个人身上放置我的情绪包括热情精力企图,他好像是个目标又好像谁都可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个目标物化或者具体化又有什么关系呢?恋爱脑的话只是说有目标不巧的话这个目标是个人,还是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人
3、稀缺心态,让人变笨
“家有余粮心不慌”,不如说是贫穷以及稀缺给人造成的没有底气,致使做出的行为决策都是短期的、视界上不够长远,用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就是开始将就。生活最大的危机无非就是突发事件,而很长的一段时间轴上,这些突然事件不会改变,而当你贫穷或者突然压力变大时,心态上就会不自觉的放大这些突发事件对自己的影响(也就是我们的注意力突然被吸引在这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体现就我而言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意识到暂时的经济压力并不会影响我这一段生活轴,那在这段时间轴期间我的其他行为决策会不会就会更明智一些。举个例子,过年期间花光了自己的存款,致使在下个月工资发放之前是没有办法再挥霍的,按照以前我会缩减开支,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延时自己物质或其他行动,降低猫咪的标准,但其实呢,仔细思索真的有必要嘛?也不是说不行,但是一些短视行为就是这个条件下做出的,时间成本难道不是成本吗?早早的开始是不是已经开始有结果了……
这个思路暂时无解,只能等真的再有这么一个“稀缺”心态来临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做,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