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的第二学期,我因为特别喜欢当时的政治老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政治”作为专业科,毫不在乎自己的政治成绩一直是不上不下,相比而言,假如选择历史的话可能高考分数可以至少加多10~20分。只能说当时年少不更事,意气用事,没有想清楚选专业对于以后的影响吧~
高考政治没考好,110多分,所以总分621分在广东也只能选择冲一下好学校的冷门专业了。但我也没想到旅游管理会是那么“冷”~那时候由于缺乏对专业的认知,以为学旅游管理以后毕业后有机会环游世界,就随便报了这个专业。等开学开始真正接触以后,才知道根本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
但工作以后,我发现只要是学文科专业的学生,几乎都对自己的专业吐槽得厉害。像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些专业,身边很多学这些专业的同事或朋友,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渣渣”,抱怨学不到东西,就业难,没有方向,发展前景渺茫等。
今年刚好家里亲戚小孩高考,也是学文科的,咨询我关于高考志愿报考的事情,于是我又重温了一遍关于文科的这些专业~居然发现哪怕过去10多年了,现在的文科专业居然跟当年的相差不大,顶多新增了一些近几年的新方向,删减一些过时的冷门专业,但绝大多数专业还是之前的那些。首先,用热门与非热门这个维度来划分的话,热门专业大概包括经济学、金融学、财务管理、会计学、新闻传播类、法学、师范类这一类的,因为这些专业相对而言就业方向明确,课程内容比较有技术含量,因此在每个学校几乎都是最抢手的专业,同时也是录取分数较高的专业。而冷门专业则包括物流管理、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乡规划、小语种这一类的,因为这些专业所学课程就业方向不够明确,考编考研或者考银行都没什么优势,因此在每个学校都是比较偏门的专业,同时录取分数也相对较低,甚至很多都是被调剂范围的。除了最热门和最冷门的之外,大多数人倾向选择的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商务英语、汉语言文学等这一类的,这些专业虽然没有经济、金融、法学和财务那些热门专业那么好,但就业选择上还是比较多机会的。
当然,经过对身边大多数学文科专业的同事和朋友观察发现,大家在本科的时候所学的专业大多都是基础理论,甚至很多专业的课程都相差不大(例如管理类的课程基本都是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原理、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因为本科学业对于学术研究的水平要求远不及研究生那么严格,所以大家对于本科的学习更多停留在熟悉和了解层次,只有少部分人能精通或者专研得比较深。所以大学本科读什么专业其实对于个人的学术水平来说影响没有那么大,更多的是大家在4年里要好好学习,不能虚度,然后需要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定位方向。大学里学习和成绩也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还需要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参与更多社交活动,全方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情商,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在找工作的时候交出一份让HR眼前一亮的简历。
还要提的一点是,假如不幸被调剂到冷门专业的童鞋也不用太焦虑,大学里还是可以转专业,辅修双学位,以及4年后考研上岸的,前提是要在学业上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相信自己只要足够努力,前途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