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依德,不用多说,基本上所有学习心理学的人基本上都不可能不认识这个人。正是这个人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带到了对人的意识层面的研究,提出了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概念。
在弗洛依德看来,人的一生会经历五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口欲期(0-1岁)、肛欲期(1-3岁)、俄狄浦斯期(3-6岁)、潜伏期(6-11岁)和青春期(11岁或13岁开始)。在弗洛依德看来,如果我们在这五个成长阶段都能顺利度过的话,我们就不会存在心理问题。我们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来自于我们绝大部分人在这五个阶段中都不能顺利度过,就会造成我们的力比多(心理能量)固结于这些阶段。哪一个阶段固结得越多就越会让这个人的人格显现出那个阶段的特点。
而据我自己所知道的,大部分人的所固结的阶段主要集中在口欲期、肛欲期和俄狄浦斯期。根据这个理论,人一生的人格特点,其实在6岁以前(潜伏期)就已经固定下来了。这其实和中国俗话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不谋而合的。
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口欲期和口欲期固结都有什么特点。
口欲期: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摘自 絲言:《佛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
0-1岁的孩子他的生理本能就是吃。吸奶嘴,含手指等等,就是这个时期孩子最爱做的事情。这个时期的孩子其实还没有什么“人我概念”。在他看来,全世界都是围着他转动的:如果他饿了,他只要哭,就有人给吃的;尿裤子上让自己不舒服了,他只要哭,就会有人来给他换。他的生存完全依赖母亲或者家人给予的照顾和关爱。但是,在他的心里最开始是不知道这些照顾他的人是“别人”,他一直以为是自己。
这就是口欲期人格的特点。
那么什么是固结呢?
固结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业名词,你甚至可以说是专门用在弗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上的专有名词。因为我基本很少在其他地方看到其他理论使用这个词。它最主要的意思,假如你有一支100人的军队。然后你们走在一条山路上,分别有“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性蕾期)”、“潜伏期”和“青春期(生殖器期)”五个山坳。因为前面三个山坳的路比较难走,就会留下更多的士兵在那些地方,比如在“口欲期”这个山坳留下了50个士兵,那么你的个性就会显现出口欲期的特点。在人类生长过程中的这五个阶段,如果他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寻求这一类的满足来作为补偿,这就相当于固结一部分的心理能量在这个地方,但是你却不能将它们用于其他方面。
那么口欲期固结的人格特点又有哪些呢?
口欲期,口欲期,既然是跟嘴巴有关,那么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吃。这种爱吃其实还不一定是现在有些隐隐自傲的所谓的吃货。这种爱吃只是单纯为了吃饱,并不一定要求吃好。因为口欲期的孩子哪里还管得了好还是不好,有得吃就不错了。因为爱吃,这一类的人体型通常偏胖。这一类人想法相对比较简单,人活得有时候表现的也大大咧咧的。这些都是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特点是很相似的。因为小孩子,大人都希望白白胖胖的不是吗?又因为还没有进入肛欲期,没有被要求学会自我控制,所以没有控制的体型自然会因为过多能量堆积而发胖。同时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基本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是非观,基本上就是跟我好的人,亲近我的人就是对的。反之则反之。所以表现出来的就显得爱憎分明,又有一点大大咧咧。
口欲期的人还有一个特点,特别能说!往好了的地方说呢,有可能能成为律师啊,演说家之类的。但是如果往不好了说,那种平时说话尖酸刻薄的朋友就很可能是口欲期固结的典型代表。我能想到的最典型的一个文学人物就是《失恋33天》里面的黄小仙。她甚至把“尖酸刻薄”当做是自己能够让他男朋友记住的唯一标签——因为她自认为没胸,没貌。
口欲期的人还有一些小的性格习惯。比如爱吸烟、爱咬指甲等等。
在为这篇文章搜集素材的时候,我还发现有人对于弗洛依德的这一套人格理论有一些误解。他们认为,这套理论就是要让家长们无条件满足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需要,如果不满足就会造成童年阴影,带来伤害。由此他们推论出,用这套理论来教育小孩子会让孩子在溺爱中长大,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我想这本身就是对这套理论的一个误解。因为其实弗洛依德在提出这套理论的时候,其实已经提到了其实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满足”与“过度满足”两种表现形式。我能记得的“过度满足”带来的人格特点是在下一篇讲“肛欲期”的时候会说到。口欲期的“不满足”与“过度满足”我分得不是很清楚。所以就不误导大家了。我只想说,佛洛依德的这套理论并不是盲目的让家长去满足孩子各个阶段的需求。
上述的对这套理论的误解的来源,是一个做儿童教育的网站。他们抨击佛洛依德的这套理论用来教育孩子完全没有指导性,只会误人子弟。但是在我看来,这依然是一种误解。我们都知道,精神分析学派讲求追溯童年的经历,认为童年经历对现在的行为和心理有重要影响。在这个假设的下去考虑,佛洛依德的人格理论本身的价值是在于分析成年人性格特点的成因,并为了便于说明,分成了这五种类型。它设计这套理论的初衷本来就不是要去指导怎么教育孩子。所以,如果用佛洛依德的理论去指导教育孩子,这里面就会有一个“适度”的问题。一旦过了“度”,不管是不够,还是超出都是会对孩子成长有影响的。这难度系数就太高了。
所以我想说的意思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依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套心理学理论出现,所以我们应该在不同场景下去使用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咨询的技术。
(承诺写这样的文章感觉就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不知道怎么去填!填坑最辛苦的就是害怕填不满,填不实!就本文而言,我相信我还是只填了坑底的一部分,还有很大的一部分需要大家一一指正。但是填坑的一大好处就是,你被逼的不得不去重新学习这些知识!温故而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