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暑假课,我的普通班上来了个新生,第一次见面我格外关注了她,询问她是否听懂,是否有疑问。本来这是我的例行之举,没想到孩子深受感动,回家就跟家长提了,家长qq上向我表示感谢。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奋发向上,卯足劲努力。然而底子太差,每日作业均有错题,拿不到满分,没过五六日孩子就泄劲了。虽然我每日仍会格外关注她,但孩子发现达不到自己的期望,越发不耐烦。
我知道孩子受挫了,心理承受不了。然而学习并非一日之功,之前浑浑噩噩,指望几天就能改天换地,那是荼毒青少年的小说里,有金手指主角才能办到的事情。这就是普通孩子经常陷入的恶性循环:没有尝到持续学习后的甜美果实,企图靠短期的努力实现逆袭,之后被现实打击放弃。
刚刚这个孩子还算好的,毕竟努力了几天。我的普通班里也有那种故意扮的坏坏的,自以为拽拽的男孩子,然而我课上讲了什么,对他而言就是浆糊,笔记也是浆糊,乱到他自己也看不懂。
在做老师的日子里,我经常会盼望自己无所不能,希望自己教的孩子都能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自己的孩子们都能掌握自学的能力,哪怕暂时不具备自学能力,也可以通过我平日的讲解,获取分析问题的技巧。然而现实总是不那么乐观,有的孩子是石头,只需要一晚上,昨天的内容就忘光光了,课前带领孩子复习时,在无数明亮的小眼睛里
当我很绝望的时候,我问了身边的同事,同事名校王牌专业毕业,却选择了和他专业不匹配的教育行业,因为他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抱负。
我半开玩笑的跟他说:“董老撕,教了这么多孩子,发现IQ这个东西,不是我能努力的范畴,怎么办呢?” 他答:“尽责,问心无愧”
事实上我对这个答案是不满意的,不是都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吗?
然而经过进一步的讨论,我发现我之前的想法还是过于理想化了。
一方面我作为一个人,精力是有限的,哪怕是24个小时全都在关心孩子,也很难对我手上的150多个孩子每个人都一对一个性化指导,更何况暑假期间每天要连续讲课九小时,其余时间改卷、答疑、备课。其次学习本就是优胜劣汰的过程,现阶段的校内学习,会筛选出适合的孩子继续往下走,不适合的要另谋出路,分流到其他区域。
之前我希望我对每个孩子都是有爱的,哪怕有的孩子顽皮点,但是毕竟不懂事。现在我也正视了这个问题,对于调皮捣蛋的,真的爱不起来,对所有孩子一碗水端平是不存在的。想到能把我班上的优秀的孩子教的更出类拔萃,他们将来会去探索我没有探索过的世界,想到这一点才能支持住我的精神,让我能连续15天,每天九个小时在讲台上挥汗如雨,他们才是我站在讲台上的动力。而调皮捣蛋的熊娃,只会让我对教育这个行业无数次的失望,让我对自己的选择无数次的产生怀疑。
最后,以朋友圈同事发的文字作为结尾吧。
“老师更应该把精力放在那些愿意学习的孩子身上,还是更应该把精力放在那些不愿意学习的孩子身上,这个问题似乎从来没有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