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老师《此生此地》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从心灵深处流淌出的文字自有知音,尽管外界浮嚣,但真情并不孤单。
月缺月圆,花开花落间,荏苒了岁月,逝去了年华。似水流年,恍惚间,自己的人生己匆匆由春天般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秋天般的秋天。怀旧和感伤似乎成了生命的主调。想儿时的玩伴,各自都在自已的生命轨道中幸福或不幸地行驶着;我们的父母辈,都己满头白发,也己如秋叶般开始凋零;而祖父祖母辈,大多都己托体同山河,与劳作一生的土地融为一体;而个别极为高寿者,也己列灯尽油枯的最后日子,将要化作漫天的云霓……
我们这一代七零后,大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顶梁柱,日日在这喧嚣的都市拼命求生,忍受着大时代快节奏带来的一切不舒。当夜阑卧听风雨,往事如烟,儿时的一切,故乡的一切,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有几多时,心头发酸,眼眶泪转,只为那逝去的、不可能再回来的旧梦。
胡老师的文章里场景,有一家人过年时的欢乐,有临居们为庄基地和庄稼地争夺界畔的大吵大闹,有我们和父母辈人割麦,背麦、碾场、犁地、打胡基的艰辛和欢乐,有老鼠半夜偷出麦包的小麦的声响……尔后,现代科技解决了一切耕作的艰辛,同时摧毁了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乡亲们为了求生,离开了土地进入城市,成了农民工,部分老人孤独地留守在那故老的土地上,伺候着农田。
一个个村子在逐渐消失,变成了工厂、城市,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污染和食品安全,饮用水的过度开采,新问题层出不穷。老村子面孔千姿百态也千疮百孔,再也回不到儿时的故乡。古老的生活方式,几代人的记忆,己失去了实物的依托。怀旧和感伤源于对现实的惶惑,对当下的不满,再到不了我设想的村子能大发光彩的那一天,故乡随即成了记忆中的世外桃源和天然氧吧!
故乡的字眼总是那么的诱人,回忆是金黄色的,暖融融的。是旧日夕阳下,父亲荷锄而归时的彩霞,是儿时母亲坑头的煤油灯光……故乡和童年,成了心有千千结的都市人难以寻回的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