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起源于昨天一位老师的朋友圈:朋友圈的大致内容为老师路过一个街区,然后有房屋需要拆迁,面对此景而产生的感悟。(由于朋友圈内容已不可见,所以只能用简单的截图来描述一下这个过程)
面对房屋拆迁,老师所发朋友圈的内容和我之前的这个朋友王涵琳的意见是一致的。资本主义手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是保留还是让其消失,这些“合理”手段运用,真的是比社会更加社会。房屋拆迁的配图中有“让城市更文明的”字样,对此我提出的观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跟随不上的发展的注定被淘汰,被遗弃。我的观点立足于,向内看,自己现阶段自己目前学习的状态与自我发展。而我老师与我的另外一个一个朋友观点更多立足于社会道德层面与资本主义发展层面。我觉得看待一件事情,他可以多维度多角度的去看待,所谓正所谓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人所站事物的角度,观点和看法都不一样,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是一样的。当然老师说的这个层面我也想过,但是我在发表意见的时候,我更多的倾向于,对这个社会发展认知的一个角度,包括自身成长这样一个角度去发表了这样一个观点。当然我非常同意通过一件事物它可以,有非常多的一个观点看法,包括自己认知的一个道理所在,自己这个事件背后所反映出来的,一些信息会随着你所处的职位身份,观念,包括你站的这个维度,他都会得出不同的一个结论。王阳明提倡的格物致知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对一个事物你持续去看,你看的维度会越来多,剖析或解读得更深。
在面对房屋拆迁这个事物的时候,房屋拆迁我觉得没有对或者错,合理或者不合理,存在即合理。同时我也坚信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没有这个好的事物和坏的事物,只有没有放对位置的的事物,任何东西只要放对位置了,把它放在一个合理的环境当中去,那么它就是一个你觉得很美好的结果啊。如果说一个事物,他没有放在一个合理的环境和位置当中去。那么它在这个环境当中,它就是不符合这发展规律的。就拿旅游业来说,像一些部分专门去打造一些老的建筑群,为了一种氛围和一种文化,它是把这个合理资源运用到一块去做。举例说明周围都是高楼大厦,那么突然有一间老的房子,它会看起来极不协调,它不具备美感。像杜甫草堂它的打造与地理位置包括他的周遭环境都是经过修饰的才会和环境匹配。去年我看到一个美术毕业创作,他讲的就是这个房屋拆迁,带走了一代人的这个回忆啊,包括有一些的老人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会带去一批人的一个记忆,他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这个老的房屋。我的观点是面对一件事物更多的是要对立的去看,多角度的去看,比如说确实拆迁房屋之后,你确实会失去自己一代的记忆,但是记忆与感受它依然存在,在你的大脑里,你可以随时去回顾去感悟和领受。一方面来看,我们要及时的去拥抱一些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共舞,在面对旧事物要离开时,我们就要勇于去迎接新的新生活,去感受新的环境体验另一种生活和方式。
我提倡无论我们生活中看到的任何一种现象,都应该格物致知,多维度的全方面的去看待它,。在这个观念之中要不断的去学习,去提升自己的感知能力,认知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去交流,得到更多的看法,相互间探讨学习,促进自己的认知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