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离骚》之解题及创作背景。
《离骚》共三百七十余句,接近二千五百字,是带有自传性质的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
1,解题。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明言:“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是对“离骚”最早的解释。他又写道:“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按一般理解,离,古同“罹”,遭受。骚,忧愁。有此可知,这首长篇抒情诗,主题是抒发内心中的忧愁,但又不仅如此。
2,创作背景。
关于创作时间,众说纷纭。倾向于作于楚怀王时期,因为在诗中有言“老冉冉其将至兮”,“及余饰之方壮兮”,“不抚壮而弃秽兮”,都说明他正值中年,盛年。
至于是在流放前后,也有很大争议。《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认为是屈原被流放之后。而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又说:“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在此认为,屈原被上官大夫靳尚进谗言遭到楚怀王的疏远。据此认为,《离骚》应该是创作于被楚怀王疏远时。此说更为可靠,诗中也有着许多证据:“闺中既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乱曰: 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5-25《离骚》之二。
帝高阳……全诗之首,屈原首先明言充满自信的身份认同,有此认同后,便去担负自己以为的天命,一心为楚。黄维章《楚辞所直》:“溯所自出,明为宗臣,休戚存亡,谊弗获避。”极是。
5-26《离骚》之三。
一直喜欢屈原,因其人格,这人格在其诗(主要是《离骚》)中极好地展现。屈原之人格,其一在为国之理想,这个理想直接说是盼望楚国强盛。他希望能够参与政治活动,为国家的强盛献策,献力,甚至献出生命。在篇首他就宣称自己的高贵身份,这是自信,也是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这种认同与他忠君爱国相互协调。他的一生,是为楚的一生。当楚国灭亡,他失去了精神家园,于是只有一条路——自沉汨罗。
一如杜甫、辛弃疾等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施展才学之地。屈原被楚王疏远,直至被流放,主导这一切的是那些小人——当然楚王和屈原自己有其责任,他们极尽污蔑、诽谤、中伤之能事。因而在《离骚》及其他诗篇中,屈原对这些人显露出极大的愤慨,却又无能为力。当然,他也怨楚王的昏聩。他能做的,就是以无数香草装饰自己,保持自己的高洁以及不变的本心。
屈原,开创了独立创作之风,影响至今。其天马行空地形象,其浪漫诗风影响无数人。其“香草”“美人”极具美感,又饱含隐喻,上溯《诗经》,下启无数诗人。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爱国精神,震撼一代代人。
精力有限,暂时只能印象式地书写。《离骚》打卡结束了,但是阅读、抄写仍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