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学校里,和同学相处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挫折,比如为什么有些同学会讨厌我,不想跟我说话呢?
虽然经常和父亲交谈,他也从不把我看成小孩子,认真的和我沟通交流。但是很多东西,限于他的见识,也无法给我准确合适的答案。
遇到挫折所遭受到的打击很大,父母也无法给予我心理上的抚慰,我逐渐开始恐惧与他人交谈。
与同学的相处中因为恐惧交流而寡言少语,渐渐的被排斥,同学们总是有很丰富的课余活动,我却什么都不想去做。
这世界本身就是充满着比较和差异的,在学校里,同学之间能比较的就那么两点,成绩和家庭情况。
小时候父母从不跟我说家庭的具体经济情况,只有一句,我们家很穷。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中我很自卑的认为我们非常的穷,连饭都吃不起,所以要节省。
虽然有自己的零花钱,但我还是只有看着其他的同学们一起出去玩,吃自己喜欢的零食,买自己想要的玩具,我却从来都只有孤独的坐在角落里。
这样的我在家人的眼中估计从来都是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吧。
但他们从来不知道的是,我的自卑却在这种情况之中一天天的养成了。
后来是上高中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家虽然很穷,但我的生活费和学费却从来没有落下过一次,也没有什么借贷的情况。
比起我们的邻居很班上真的很贫困的同学,那些家里实在困难连学费都交不起的同学来说,我们家要好很多啊。
原本以为家里没钱供我上大学,结果高考前父亲找到我说,不用担心家里的经济状况,供你上大学完全没问题。
虽然父母确实很辛苦,但你要早说清楚,我那无来由的自卑不是会好很多么。
这就是父母那一辈的惯有思维吧,不能和孩子说家里的经济情况,怕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养成浪费的习惯。
结果我们确实很节省了,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掉了一周的生活费,不敢跟父母说,靠同学支助省吃俭用度过了一周。结果第二周早操晕倒在地,被送到医院光医药费就不止那次生活费的几倍。
这种完全没必要的情况还上演过很多次。比如小感冒了不吃感冒药,想着节省医药费,结果拖成了重感冒,去医院输液住院打吊针。
这种节省真的有意义么?不仅辛苦了自己,还花费了更多的钱财。可是在父母那一辈的眼中,就是要节省到这种程度,能不花钱就不花钱。
父母那一辈还有很多相似的观念,例如“吃亏是福”,“知足常乐”,我知道这些思维在某些时候确实可以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让自己心理好受些。
可是,这并不是我们可以不争取,不奋斗,放任自己贫穷的理由。
在父母的观念中,贫穷是因为自己就是那个命,他们在现实的打击中败给了命运,败给了自己,并且一蹶不振,陷入极度的自卑和怀疑,为了让自己心理更好受些,于是把所有的过错都推给了命运。
这种思想环境下的我们自然会受到很深的影响,让自卑根植于我们的内心,当我们在进入社会中的时候,我们遇到挫折会不由自主地给自己找借口,怀疑自己,最终一事无成。
没有特长,没有优点,不能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价值,这样的我们当然与金钱无缘。
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思维,建立自己的自信,不信命,不信运,相信自己的努力和付出终会获得回报。
愿所有努力的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财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