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地如人之躯体,沟渠为血管经脉,其中干沟则为关乎人存活与否的主动脉。
小的时候,干沟的路算是村附近最好的路,我们上学都要走那条路。那条路修得平平整整,两旁的树郁郁葱葱,路内有砖石,最上面铺着一层厚厚的细沙,定期有人打理修整。那时人们赶集、走亲戚、上下班,最喜欢走的便是这条路,车行其上,稳稳当当。而现在,那条路已被周边笔直的水泥大道映衬成了“破落户”,已无往日的荣光。
干沟的年龄比我大的多,它是那个时代大兴水利的产物,水库的水要到麦地里去,必须经过干沟。干沟,沟渠主干,这也是其名字的由来。老家的麦子每年都需要放水灌溉,否则产量会大受影响,特别是在雨水少的年份。
对农人来说,水库放水是一件大事。等水闸一开,水库里的水很快便灌满村里的沟沟壑壑。学庄子的《秋水》,读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我首先想到的便是水灌满干沟的场景,水与岸等齐,奔流如河川。刚放水之时,干沟内水流湍急,走在两边确实战战兢兢。
为了防止有人偷开水闸,夜里便需有人住在水闸附近,父亲曾担任过守护员。等到夜色深沉四周静寂无声,看着星河倒悬,漫天繁星倒映水中。静静流淌的水,承载着农人丰收的希望。
浇地是一件大活。有些地方水流不到,这个时候得借用拖拉机的发动机来抽水,用水管将抽上来的水运送至田间,然后看着水哗哗地流进麦地,搬水管、搭堤坝都需要壮劳力,常是一家齐上阵,很多时候一块地要浇一整天,这活并不轻松。
等到干沟里的水用得差不多了,就到了孩子上场的时刻。放学途中,乘天色尚早,我们纷纷下沟搭堤捕鱼。也不用什么工具,直接去水里摸,彼此约定谁先摸到的归谁,当时抓到最多的是鲢鱼、鲫鱼,最大的也就巴掌长,有一次抓了一条鲶鱼,养在盆中,看它拖着两条长须游来游去,逍遥自在。
沟渠与村里的池塘相连,水库一放水,池塘也跟着受益,狠狠地喝了一通。
现在水库已不再放水,所以干沟中很少见到水,沟底已是杂草丛生。
大修水利的那段岁月,在党的统一号召之下,每个人都有“敢叫日月换新颜”的雄心壮志,集体劳动、一心为公,一家人干得热火朝天,最终修成连接到每块地头的水利工程,为子孙后代造福。那段时光已经远去,只留下沟渠供人们追思。
通常说岁月如水,其实水流亦如岁月,都是东去入海不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