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能一直唱赞歌。唱赞歌很简单,但要解决实际的问题。比如这个经济,为什么要谈经济呢。因为佛教的整体改革,其实是经济的改革。最明显的,就是《百丈清规》。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百丈清规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其实就是经济。你看到后期,华严宗、唯识宗、密宗等,都没了。只剩下真正的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代表。
我常说,禅宗就是道教的修行方式加上《华严经》和《法华经》的思想,尤其是《华严经》。所以中国修道人不管佛教道教,都是走道教的路线。为什么说经济问题呢。
我先问,如果没得吃,你还能修行吗?还能高谈阔论佛法吗?所以经济是基础。你首先要有的吃,吃都谈不上时,你佛法再玄妙又有什么用。所以经济不行时,佛法一定没落。那就是后来唐朝末年,经济衰退,所以各种宗就在辉煌过后就消失了。留下真正意义上的禅宗和天台宗。
禅宗为什么能保存法脉,就是一个,他自己当农民,自己修行,不吃别人的供养。所以他生命力旺盛。但说实话,你这种禅宗修行方式,和道教一样的。只是佛教徒理论多一些,玄妙多一些。那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跟道教差不了多少的。
人有两大问题,一个是生活,一个是生命。生活下来,才有命,有了命,才谈灵性,那就是《华严经》的部分。所以古代的丛林,很多都在山里头,为什么?第一,自己种田自己吃。不会受外头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现在是什么?全部靠供养。没几个寺院是自己种田的。要是接受老百姓供养,吃老百姓的,那你就要还给老百姓啊。万物怎么来就怎么去。那以后有经济动荡时,首当其冲的,寺院一定受影响。
其实近代的虚云和太虚两位大师,思想不同,就是经济上。虚老走的是农禅一起的路线,所以你看虚云建设云居山时,盖大殿,还是住宿的,都是发动大家一起盖,尤其僧人自己盖,自己住。这样子业力就少很多,因为你没有接受这些供养,就少了这些业。那佛法的法脉就流传下来了。这种方式虽然慢,但是你慢慢看,这种方式的生命力是最顽强的。那还有一种方式,是太虚大师的,积极地投入社会,然后效果也很快。这个效果快和社会经济成正比。社会经济快时,他发展就快。那社会经济慢的时候呢,衰退呢。他的发展就受到严重的制约。甚至出现反面的东西。
大家不要看这个繁荣,快。快不一定是好的。我去了道教武当山和青城山,发现了他们的慢,和保守。我发现道教这种保守,生命力是很顽强的。老子说的,物极必反。就是你做到最高时,一 定开始走下坡。那怎么办?就是尽量不让自己走到最高处。要停一停,保持虚一些。
所以我们要保守,未来生命力最顽强的佛教,一定是存在农村、乡下。大家去看吧。现在基督教到处在乡下盖教堂,他们盖的很小。这要给我们启发。你看佛教中最繁荣就是唐朝,唐朝的繁荣以华严为代表。但是当时太聚集了,没有分散,所以很快就消耗完了。因为太聚集的缘故。
再讲大山头的问题,比如台湾四大山头,聚集起来很有能量。但是一有能量,就意味着消耗也很快。所以过度的繁荣,和过度的名气,背后一定是很早就衰退了。以唐朝为例,名气最大的是神秀大师,但生前名气大,现在谁还供奉他。而是供奉六祖惠能。为什么?六祖惠能的贡献,就是走群众路线,而且是走分散路线的。记得哦,什么叫分散路线。
现在很多走聚集路线,很不好,好像台湾佛教四大山头一样,那就聚集四个。以前的中国的四大家族一样,财富都聚集在四大家族里头,不久,四大家族马上就倒了。那大陆呢要防止聚集啊。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分散开。因为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你过多了,天道就损你一损。就是这个道理。
要懂得分散的道理。比如虚云老和尚盖寺院,他盖差不多就走了,重新盖。所以一辈子大丛林五六座,小寺院八十多个。所以你看虚老就是懂得能量分散的。这样子的话,这边因缘不行,另一边还可以。不会都留在一个地方过度了。那反而让老天爷来损,就不吉祥了。
所以因缘不同,好比当年唐朝时法传到日本一样,看起来贡献了日本。其实后来是日本贡献了中国,因为很多法在中国经过战争丢失了,从日本重新请回来的。所以要分散。在佛教,意见不和就分开,分开各自发展,是最好的。分道扬镳是个褒义词。像武侠小说里头,被敌人追,就大家分开走。才不会被一网打尽。都聚集在一起,如果被消灭,就一起被消灭了。大家要懂得分散的好处。
所以你看禅宗,到处都是另立山头,才有出息啊。徒弟有些进步,就叫他出去另立山头。就是这样子的。这样法脉才能长久。所以我看很多人,一辈子搞一个庙,搞得太大了,花费太多。实在可惜和浪费。因为因缘不同,因为分散精力,多余就去另一个地方发展。这样子不仅造福其它地方,也分散了其中的业力。
其实大家看,现在经济过于集中,就很危险啊。变成一枝独秀,那其它的都营养不良。可是这一只如果倒掉呢。那你岂不是全军覆没。对不对。我之前提出的理论,就是平衡你的福报:包括健康,婚姻,子女,钱财,智慧。这些福报要平衡。不能把福报全部集中在一个地方。如果集中在钱财上,其它婚姻,子女都不顾。那要是钱财倒了呢。那岂不是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