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3 星期三 天气晴
12月13日读书心得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100天精华内容领读营的第92个学习日。
今天咱们继续说罗伯特·赖特的《佛学是真的》。
咱们先说一个行为经济学的经典实验。假设现在我愿意给你100美元,没有任何附带条件……我想你是不会拒绝的。但我同时还给你一个选择 —— 你可以拿上这100美元走人,或者,你也可以选择等一年之后再拿钱,而如果你愿意等,一年后你将得到150美元。那你愿不愿意等呢?
100美元在银行里存一年可变不成150美元。所以从理性角度,一年以后的150美元的价值,高于现在的100美元。但总有些人面对钱是非理性的,有的人是只要有钱就赶紧拿过来花掉,有的人别说是150美元,就是125美元他都愿意等。
好,实验结果是有些人不愿意等,有些人愿意等,而且有些人对125美元也愿意等。各人有各人的金钱观,可能都有道理,没问题。
但是接下来,研究者在实验中加入一个变化。同样在考虑这个选择的时候,如果给男性受试者看一张性感美女的照片,那么他们之中就会有更多人选择不等了,当场就要拿到钱。
佛陀对此表示呵呵。如果当初愿意等的那个人是“你”,那现在这个看到美女 —— 注意这还不是真的美女,仅仅是一张照片 —— 就不等了的人,是谁呢?
[if !supportLists]1.[endif]恐怖片和浪漫片
心理学有个动词叫“prime”,也就是用一些外部的暗示去影响一个人的决策。给男性受试者看美女照片,就是prime。行为经济学家做实验做到这个程度也就这样了,结论无非是男人的金钱观会受到美女的影响。但是进化心理学,可以给一个更深入的解释。
为什么当一个人在面对美女照片的时候会更想现在就拿钱?难道他不知道照片在这里毫无意义吗?心理学家说,美女照片的存在,开启了他大脑中的“求偶模块”。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男性想要获得配偶,就得拿出资源来。求偶模块在我们大脑中根深蒂固,一旦这个模块出来做主,它就要求赶紧拿到钱。
求偶模块的作用在别的实验中也得到了验证。比如在一个房间里让受试者们填写一份求职意向书。如果房间里全都是男性,他们填写求职意向书的时候就会更倾向于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但如果这个房间里有男有女,男性受试者就更倾向于选择高薪的工作。女性在场,开启了男性大脑中的求偶模块。
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实验……也是针对男性的。实验把受试者分为两组分别看电影。第一组看恐怖片,第二组看的是浪漫爱情喜剧。看电影,也是一个prime手段。
看完电影之后,又给受试者们看两个艺术博物馆的广告。第一个广告的宣传点是这个艺术博物馆深受欢迎,每年有几百万人来参观,强调的是它符合众人的喜好。第二个广告的宣传点则是这个博物馆一般人欣赏不了,你来就能彰显你与众不同的品位。
那么,刚才看的电影,对现在你对博物馆的选择有什么影响吗?结果是,一开始看恐怖片的人更容易受到第一条广告的影响,他们更愿意去一个去的人多的博物馆。而看浪漫片的人更容易受到第二条广告的影响,他们想去一个人少的博物馆。
这是因为恐怖片和浪漫片开启了你大脑中不同的模块。恐怖片开启的模块叫“自我保护”,它想让你和其他人在一起抱团取暖,所以你就要去到人多的地方。浪漫片则开启的是前面说的“求偶模块”,它会让你更愿意找一个私密的地方,所以你想要去人少的博物馆。
那问题就来了:到底哪个模块代表“你”呢?
[if !supportLists]2.[endif]你还是你吗?
咱们上次说到《五蕴皆空经》,佛陀引导五个和尚通过逻辑推理证明,我们的身体、情感和认知都不是自我,也许自我根本不存在。而同样在这本经书中,佛陀还通过类似的引导,说五蕴中的每一个蕴都随着时间在不断变化,是*无常*的东西。
佛陀说,如果你的“自我”真的存在,那它至少应该是一个*恒定*的东西,它怎么能一会儿是这个、一会儿又是那个呢,怎么能这么快地变来变去呢?
这个道理我们可以理解。如果现在有个人在你面前,一会儿样子是个小姑娘,一会儿样子是个老头子,你大概不会认为他们是同一个人。
佛陀说,如此说来,自我,既然是无常,就是不存在的。当然,这个“不存在”怎么理解,咱们昨天已经讨论过了。
现代心理学的“模块论”,给佛陀说的“无常”,提出了一个可能的解释。人并没有恒定的自我,你在不同时刻其实是被不同的思维模块所左右。求偶模块说了算的时候,你是一个形象,自保模块说了算的时候,你是另一个形象。
我们看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时刻表现得很疯狂,事后会后悔,他会说当时的我好像不是我一样。而别人看到他疯狂了,就会说别冲动!你现在不是你自己!
那人到底有多少个“自己”呢?至少有七个。
[if !supportLists]3.[endif]七个模块
2013年,两个进化心理学家,肯里克和格里斯克维西斯,写了一本书,叫《理性动物》(有中文版,英文版书名是The Rational Animal: How Evolution Made Us Smarter Than We
Think),说自然选择给人的大脑提供了七个思想模块 ——
自我保护,前面刚说过;
吸引配偶,也就是前面说的“求偶模块”;
保住配偶,也就是防止配偶跟别人跑了,这个模块一旦开启,人的注意力就不是在异性上,而是在潜在的同性竞争对手上了;
群体认同感,希望加入组织,获得社交和团队合作;
关爱亲属,保护自己的孩子和父母、兄弟姐妹等有基因关联的人;
社会地位;
避免疾病,我们看到不干净的东西会感到恶心,喜欢舒适的环境。
我猜还有别的模块不在这个列表里。但是这个“模块说”,现在基本上是学界的一个共识、或者说至少是主流的学说之一。这些模块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我们大脑中一直存在的。人一出生,大脑就已经“预装”了这些模块。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见到美丽异性也想追求、看到脏乱差环境也会反感。
但是请注意,模块只是逻辑分类,并不是说大脑中有哪个区域负责哪个模块。这些模块之间也并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不像你手机里的APP一样,想用哪个程序就把它调出来,不用就关闭这个再打开另一个。模块之间有互相影响,而且无缝切换,常常一个模块还没结束,另一个模块就已经启动了。
我们大脑的决策权,基本上就被这些模块轮流掌握。最近得到新开了《刘苏里·名家大课》专栏,这几天刘瑜正在讲“多元政体”,我想借用她这个名词—— 人的大脑其实是一个多元政体。
[if !supportLists]4.[endif]自由意志在哪里?
人脑不是君主制,而是一个“多元政体”。每个模块都可以暂时接管你的大脑,轮流坐庄,各个模块之间是互相竞争的关系。
这种模型是近年以来心理学家对大脑最新的一个理解。其实这个道理咱们以前也多次讲过,人脑并不是只有一种声音,人脑是一场争论。我们多次引用过一个动画片叫《头脑特工队》,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模型——
咱们讲《未来简史》的时候,也说过这个道理。如果是各个模块轮流坐庄,那么第一,你没有单一的“自我”;第二,你没有“自由意志”。你的行动只是被这些模块推来推去而已。常常是某个模块已经控制你了、已经让你做好决定了,事后,你才“意识到”你做出了这个决定,然后你的叙事自我还要给这个决定编个理由。
而赖特这本书,说的就更深入了一点。
模块占据你大脑的方法,是感情。每个模块都向你输出一个感情,哪个感情强,哪个就容易抓住你的注意力。这就好比你身处一大帮朋友、谋士和下属之间,他们每个人都在跟你说话、都想让你按他说的办—— 谁说话的声音大,谁就更能吸引到你的注意力,你就容易听谁的。
不但感情是这样,思想也是这样。比如你现在想要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你的呼吸上,只体会自己的一呼一吸。你就会发现,你根本没办法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很多想法就会不断地冒出来—— 这些想法,也是从各个模块中冒出来的。
而且这些模块还根本不靠谱,他们给你出的主意常常根本就是坏主意。你被“他们”迷惑,他们不是“你”,这正是佛陀说的“五蕴皆空”和“无我”。
好,现在你知道了这些原理,那你下次能做出更好的选择吗?赖特说,很难!下一次看到好吃的蛋糕,你还想吃。下一次感到愤怒的时候,你还是想惩罚别人。一般人想到这些,只能做一番感慨。包括赫拉利写《未来简史》,也只是感慨人没有自由意志。
但是佛陀,可不是这么绝望的。佛陀说你可以通过修行,战胜那些模块,掌握控制权,拥有自由意志。
我理解,这就好像一屋子的人都在让你干这干那,而你非常酷,直接忽视大部分人的声音,自己选择了对你最有利的意见—— 哪怕他的声音很微弱。
赖特这本书,就讲解了他自己学习的“内观”派的冥想方法。这是一个功夫,得勤学苦练才能掌握。但遗憾的是赖特本人的冥想功夫还没练到家,而我更是还没练过。明天,我打算给你介绍一下这个冥想方法,以及修行者流传出来的心得。
金庸小说里有个王语嫣,她的武术理论水平特别强,各门各派的功夫都清楚,别人比武她能在旁边解说,但是她自己不练武,一打仗就露馅了。
可是没办法,事到如今我只能提供这个知识服务。有心的人听王语嫣说说武功也有用。明天,你就把我当王语嫣吧。
今日电影推荐:《禁闭岛》2010年美国上映 莱昂纳多主演 豆瓣评分8.6
12月13日读书心得
《谈乐天知命》
古人有许多说话,早先我自以为能领会其意义,其实所领会的极其粗浅。今年过八旬后,感受时事环境教训,乃有较深领会于心。此一不同,唯自己心里明白而已,难以语人。今略记之于下;人之领会于吾言者如何,又将视其在人生实践上为深为浅而不同焉。
五十年前,提出“仁者不忧”,五十年后发现:乐天知命是根本;仁者不忧根本全在乐天知命。
何谓“乐天知命呢”?
对天命的解释:“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来理解,(不做而成的是天意,不求而至的是命数)即:一切是事实的自然演变,没有什么超自然的主宰在支配。自然演变有其规律,一切有定数,非杂乱,非偶然。人生命与宇宙大自然原是浑一通彻无隔碍的,只为有私意便隔碍了。无私意便无隔碍,任天而动,天理流行,那便是乐天知命了。其坦然不忧者在此。
然而知了天命就没有忧了吗?有的,但此时是“忧道不忧贫”:真正的君子只忧愁自己的为人,不忧愁自己是否贫穷。其忧也,不碍其乐。再拿孔子当例证:“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意思可见。孔子又云,“五十而知天命”,殆自言其学养功夫到五十之年自家生命乃息息通于宇宙大生命也。
由此延伸出梁漱溟自己的领悟:一切祸福、荣辱、得失之来完全接受,不疑讶,不骇异,不怨不尤。但所以信念如此者,必在日常生活上有其前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也。得及一切有定数(但非百分之百),便什么也不贪,什么也不怕了。随感而应,行乎其所当行;过而不留,止乎其所休息。此亦是从临深履薄态度自然而来的结果。一切有定数,但又非百分之百者,盖在智慧高强的人其创造力强也。一般庸俗人大都陷入宿命论中矣。
《批评胡适先生的人生态度并述我自己的人生态度》
这有一个特别缘故。近几年来社会上仿佛有一种与从前不同的人生态度上的风气。这种风气如果有一个很有思想很有价值的人替他做中坚,把他的道理说得圆融通妙,便可以像是很站得住,于此便有一个极大的毛病,即是使人很难发觉他的缺点和流弊。所以我们要对于他下批评,实际上就是批评这种风气,并不是无端的向适之先生麻烦。
其实无论谁也不能知道谁的人生态度,就是自己也不能知道自己的,因为现在大家所有的都仅仅是一片话。我对于适之先生的知道,当然也不过是他那一片话。
胡适的人生观(关于人生的目的与意义的根本看法。价值观:基于人的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与抉择。认定事物,判定是非的价值和取向。):“大我”是永远不朽的,故一切“小我”的事业,人格,一举一动,一言一笑,一点念头,一场功劳,一桩罪过,也都永远不朽。这便是社会的不朽,“大我”的不朽。
我的宗教的教旨是:
我这个现在的“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过去,须负重大的责任,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未来,也须负重大的责任。我须要时时想着,我应该如何努力利用现在的“小我”,方才可以不孤负了那“大我”的无穷过去,方才可以不遗害那“大我”的无穷未来。
梁漱溟对此的看法:这种人生态度是把重心放在外面的。本来社会上就容易如此:总要替他的生活“找”一个价值,“找”一个意义,总是怀抱着许多的意思向外去“找”,怎么可以有成就,怎么可以不失败。适之先生这一派的说法就恰好给这“向外找的态度”以一种圆融通妙的道理,使他居然像是站得住。我们批评这种人生态度,先说其浅薄无能力,然后稍稍指出他的错误。
像这样的一片话,在情志没甚不安的人可以听得入耳,如果在情志大动摇的人,如因失恋而几至自杀者,那就完全不相干。不但如此,就是对于深感人生的空虚和烦闷及对于人生十分疲乏的人,也是完全无效。因为那种造福负责任的话,太同他的问题没有关系。拿这样浅薄的道理来对付生活,必是未曾深深的尝过人生的滋味。大约失恋的痛苦,人生空虚疲乏之感,他都不曾领略过。真正尝过人生的酸甜苦辣的,一定晓得这片道理是无济于事的。他没有替青年解决烦闷的能力。
再进一步,这片道理不但没有救药的能力,实在恐怕还要更增加人的烦闷。因为人家本来很烦闷,听说有一片好道理可以替他解决,当然高兴,等到看见所谓顶好的道理也不过如此,岂不使他更失望更烦闷。所谓造福,不过是衣食男女;所谓负责任,不过是把衣食男女的功夫做得更好一点;这有什么意义呢?我为什么要替社会造福呢?我为什么要对社会负责任呢?愈问愈不得其解,即愈增其烦闷。
梁漱溟的解决办法: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不能找的;你去找,一定不能得。“人生意义与价值在何处”这个问题根本是不该当解答的,因为人生本无意义与价值。人生无所谓有意义与有价值,也无所[谓无]意义与无价值。所谓人生的意义,就是问“我为什么生活?”当他问的时候,就是想要“找”一个意思。可是我们平常所谓意义,所谓价值,都只是日常的片段的零碎生活偶然应用的一个名目。比如问“我现在为什么来讲演?”或者说是为的使大家可以多了解一点我的意思。当人作如是分别时,实已先有一个大标的在,这大标的虽不必是人有意去建立,但无意中实已存在。所谓意义,都只有对待此大标的而后可言。比如说话者是为什么的,即是先已有“我要活着”的大标的。合于这种大标的,通常叫做有意义;不合的就叫无意义,甚或还要加以屏斥。这样的虽然比较的算大,但还是生活中的小段,不是绝对的,还是有所为的。真正完全的整个的生活则不然;他不是关系于其他种种的。整个的意思,就是绝对的,非片段的。所有平常用的评算衡量,只能施于片段的生活而不能施于整个的生活。平常因为把生活看成片段惯了,把找意义的态度养成了习惯,便不觉的也去施用于整个的生活。其实整个的生活并不与其他种种有关系,根本说不到意义与价值。
根本的救济方法,便是放下你“找”的态度。我只要一放下,便什么都有了:标的也有了,意义也有了,价值也有了。所谓责任,只能对自己,不对其他;我的责任只有当下的责之于己者。
人生快乐即在生活本身上,即在活动上,而不在有所享受于外。所以应该改换过那求生活美满于外边享受的路子,而回头认取自身活动上的乐趣,各自就其适宜的地方去活动。人类的天性是爱活动的,就在活动上而有其乐趣。
心里的意思时时仅仅是一个意思,并不能使实际生活全与符合。我现在虽然并不能将“找”的态度完全放下,但很想往那边做,因为我确实知道“只要一放下‘找’的念头,里边的乐趣便立刻涌现出来”。
《我之人生观如是》
即此无目的之向上奋进,是曰人生真义,亦即可以说即此同心协力奋勉向前便是人生真义。
吾每当春日,阳光和暖,忽睹柳色舒青,草木向荣,辄为感奋兴发莫明所为,辄不胜感奋兴发而莫明所为。每当家人环处进退之间,觉其熙熙融融,雍睦和合,每当团体集会行动之间,觉其同心协力,情好无间,或于秋夜偶醒,忽闻风声吹树,冷然动心,又或自己适有困厄,力莫能越,或睹社会众人沉陷苦难,力莫能拔,辄为感奋扬,又或读书诵诗,睹古人之行事,聆古人之语言,其因而感奋兴起又多多焉。
此之谓有生气。此之谓有活气,此之谓生物,此之谓活人,此之谓生活。生活者生活也,非谋生活也。事事指而目之曰“谋生活”则何处是生活?将谓吃饭睡觉安居享受之时乃为生活耶?是不知生发活动之为生活,其饮食则储蓄将以为生发活动之力者也,其休息则培补将以为生发活动之力者也,而倒转以饮食休息为生活,岂不惑耶?天下之为惑也久矣!率天下而为贪夫贱子半死之人者由此道也!昔者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孔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我的信念》
第一个信念:我觉得每人最初的动机都是好的,人与人都是可以合得来的,都可以相通的。不过同时每一个人亦都有些小的毛病。因人人都有毛病(不过有多少轻重之分),故让人与人之间,常有不合不通的现象。虽不合不通之事常有,但人在根本上说,向上要好,还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究竟有其可合可通之处。在我们应努力去扩大此可相通相合之点,与天下人作朋友,而不与人隔阂分家。这是我第一个信念。我总是相信人,我总觉得天下无不可合作之人,我始终抱定这信念而向前迈进,毫不犹疑!
第二个信念:我觉得一切的不同都是相对的,比较的。换言之,即一切的不同都是大同小异。自其异者而观之,则无往而不异;自其同者而观之,则实亦无何大不同。所以彼此纵有不同,不必看成绝对鸿沟之分。更进一步说,即不同,其实亦不要紧,天下事每每相反而实相成。所以我于异同之见不大计较。此原则,我运用亦有时失败,不过那只是安排得不恰当;我现在唯有盼望我更智慧一点,不再蹈以前的错误。但我始终要本此态度做去。
我的生活实情
行动多悔。两层原因:自己从小时起,要强,不同流俗的意气盛,这种意气支配了自己,就容易有悔有悟。反过来说,如一个平常流俗的人也许没有这样多的问题。还有一层,就是时代正当到大转变,入于纷乱,无正轨可循,无路子可走。碰到这时代,很难作到平稳,若真是能作到常常心安理得,怡然理顺。故一种奋爽有力的生活不能长,只是一阵而已。
我所求的是能够常常心安理得,内部很妥贴。自己行动很顺,少遗恨。那么,这个样子,我心里头可以说是舒服好过,而表现在外面的或许比现在有力量。
我自己的长短
我的长处,归结言之,可有两点:一点为好学深思,思想深刻。
至于短处,不能用一句话说出来,大概说来就是自己不会调理自己、运用自己。头脑好像一条长的绳索,发挥放射出去,就收不回来,如我之好犯失眠症即其显证。要治此病,我自己也有一个方法,就是“诚”。大家或许也看出我是一片真诚;不过,实在说来,也在某一些地方上的念头不单纯。意思多就是不诚。不诚,则自己全副生命不能凝集于一处。意思纷歧,念头就拴不住,仍然是不由自主的在活动。
在表面上似是自己能管理自己,旁人也看我是如此,如吃苦耐劳,屏绝嗜好,食色都很淡泊,其实这都是自己在勉强自己,勉强就等于以一个我管理一个我。他不是整个生命力的伟大活泼,就是不诚、不真切,这是不对的。我自己很知道生命力要是活泼的整个的才对,可是老是做不到。别人看我像是很好,其实内里也有毛病。
读后感:今天是训练营的第92天,今日小理论是:佛学与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