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一本书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目前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本书之一,20来岁的时候看过一次,总感觉是心灵鸡汤,说一些大道理,也就过眼云烟般的看过了,内容也不太记得是啥;而今已经工作多年,有一次听樊登讲这本书,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也看到很多厉害的大牛在推荐这本书,于是又拿出来看了2遍,我才感知到书里面的内容很深刻,帮我解决了现阶段很多的困惑。
本书的作者是史蒂芬·柯维(Stephen R. Covey),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入选美《时代周刊》“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启蒙家。而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在美国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我们该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面,掌控自己的人生,让自己能够更加幸福和平和,本书会教我们一些好的方法
书籍其实不厚,但每一节的内容都很重要,我会结合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一些理解,分为8篇文章分享给大家,今天分享给给大家为什么要看这本书?
首先说一下我的感受,按照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解,本书给到大家的内容更多的是“道”,而非“术”,让我们从思维上来审视和改变自己,从而实现幸福人生,而不是告诉大家一些方法论。
1,为什么很多人虽然成功,但是依然内心不幸福?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我身边这样的人还挺多,包括自己也是,内心会有很多的焦虑和不安,来自于各个方面,比如我有一个很好的前同事,他年薪百万,远超同龄人,但是每天就很焦虑,晚上睡不着觉,家人关系处理的也不是很好,从他身上很难看到他过得幸福;比如你为了小孩的教育尽心尽力,买学区房,报各种补习班,但是孩子成绩还是上不去,也很焦虑;你为了工作付出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忽视了自己的健康和家人,你在想值不值得?夫妻关系变得平淡寡味,你在考虑这段婚姻是否正确?
这上面的不安,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为什么会产生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做好生活的平衡,找到内心的平和,那么该怎么做呢?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由内而外的改变认知这个世界的视角。
作者有提到自己的一个案例,他的儿子学习成绩不好,他觉着要让孩子变得更好,自己要用积极的态度来激发他的自信心:“加油,你可以的,你很聪明”,后面只要孩子稍有进度,他就大为夸奖一番来增强的他的信心,可是尽管如此,孩子还是哭着跟他说,“我就是学不好,我很笨”。作者这时才发现他做的努力,似乎都徒劳无功,反而通过这样的方式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因为他对儿子这种鼓励往往言不由衷,儿子也能够感受得到,尽管他很注意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但效果还是很有限,因为孩子内心并没有认知到自己可以学习得好。
他开始觉悟到:要改变孩子目前的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教育的方式;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先要改变对问题的看法。
作者花了许多年研究人类的感知,发现人们对于成功的定义在1920年之后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开始追求“性格素养“,而不是之前的“品格素养”
什么是性格素养?比如演讲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让人看起来更加成功的技巧;而品格素养指的是人身上那些优质的品质,比如诚实、友善、耐心、忠诚、正义等等。而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追求这种技巧,而非品格。
举个例子,别人跟你说,你要多微笑才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而不再说真诚待人;比如我看到很多的演讲机构都在培训大家技巧,你应该怎么站着,你该如何打招呼,如何用手势等,却没有教大家演讲的内容如何让听众有收获;比如很多人教一些社交技巧,但是却忘记真诚才是最重要的。这些技巧和套路就是一剂猛药,可以快速的带来一些效果,但却很难让人找到真正的内心动力,很多人在生活中都在”演“,用假笑代表真笑,像是一个机器。
行为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下的才是品格
回到作者的案例,他过去潜意识里都受到这种,“孩子成绩一定要好的,家长才有面子”的世俗影响影响,才会对儿子采取上述”打鸡血"的做法,在他心中,维持自己模范父亲的形象和孩子成绩的进步,甚过于对孩子的关切,反而忽略了孩子真正在乎的是什么和他的快乐。
2,由内而外的改变自己的思维,从而改变自己
首先要知道一点,我们的想法决定了我们的行动,行动决定了习惯,习惯影响我们的人生。同样是一个事情,每一个人看待的角度和解读的角度会有不同,行动也会完全不一样。
作者曾经体验过一次小小的思维转换。那是个周日的早晨,在纽约的地铁内,乘客都静静地坐着,这时候突然上来一名男子与几个小孩,孩子的喧闹声,破坏了整个气氛。那名男子坐在旁边,任凭他的孩子如何撒野作怪,依旧无动于衷。作者有些不满最终忍无可忍对父亲说:“先生,你的孩子太闹了,可否请你管管他们?那个父亲抬起眼,如梦初醒般轻声说:“是啊,我是该管管他们。他们的母亲一小时前过世了,我们刚从医院出来。我手足无措,孩子们大概也一样吧。”
作者顿时感觉自己的思维转换了,看此事的角度也瞬间改变,想法、感觉和行为都变了。他怒气全消,不需要再克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因为他的痛苦已经让他感同身受,同情与怜悯之情油然而生。
美国哲学家梭罗(Thoreau)曾经说过:“一棵邪恶的大树,砍它枝叶千斧,不如砍它根基一斧。”行为和态度就是枝叶,思维方式就是根基,抓住根本才能让生活出现实质性的进展。
但如果我们把思维放在了错误的地方,比如你都放在性格素养上,即使你获得了一些成功,但你可能会收获一个错误的习惯,最后导致不开心。我们认为多笑才能赢得朋友,那你就学会了假笑,虽然你会赢得了很多人的赏识,但是你的内心是空虚的。很多企业的高管希望通过激昂的演说、微笑训练来提升员工的凝聚力,但反而适得其反,症结就是在于治标不治本。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真正的“高效”呢,必须先改变自己思维的视角,而这个视角必须基于原则,而非任何人为的价值观。这里提到的价值观和原则是不一样的。原则是不变的,贯穿时间和文化的,例如:正直、诚实、尊严、价值、耐心、鼓励、幸福等;而价值观是人造的,一群盗匪可以有相同的价值观,但却违背了良善的原则。
如果你想拥有美满的婚姻,那么你应该成为一个有爱的人,而不是一味强求对方。如果你希望青春期的子女更听话,更讨人欢喜,那么先做个言行一致、充满爱心且懂得体谅的父母。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上享有更多自由与自主,那么先做个更负责尽职的员工。如果你希望获得信任,那么先做个值得信任的人。
3,作者提到了7个高效能的习惯,那么什么是“高效能”?
作者给到的定义:产出/产能平衡(P/PC Balance),P——Production:获得的产出; PC——Production Capaibility:产能,及生产的资产或能力。
理解这个概念,可以先看一个寓言故事,从前,有只鹅能生金蛋,每天只有一颗。但是有个农夫因为心急,就把鹅杀了掏蛋,结果反而鹅死了,在生活中“重蛋轻鹅”的人,最终会连这个产金蛋的资产也保不住。反之,“重鹅轻蛋”的人,最后自己都可能会被活活饿死,更不用说鹅了。
所以,效能在于产出与产能的平衡。P代表希望获得的产出,即金蛋;PC代表产能,即生产金蛋的资产或能力。
唯有在金蛋(产出)与鹅的健康和幸福(产能)之间取得平衡,才能实现真正的效能
通常效能可以反映在三类资产上:物质、金融、人力资产
物质资产:比如你买了一台车,每天都开,不保养,这个车就很容易坏掉,因为虽然得到了P(产出),但忽视了PC(产能-车)
金融资产:人最宝贵的金融资产就是你赚钱的能力,如果我们不能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眼光就会受到局限,你可能只能够在原地踏步
人力资产:我们打交道的人际关系,比如同事,家人,爱人等都是我们的人力资产,以孩子的教育来说,不论权威式还是纵容式的管教,都属于偏重金蛋的心态,或想让子女依自己的规划行事,或想取悦子女,唯独忽略了那只鹅,即子女的责任感、自律能力和自信心
高效能也是指短期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对自己的时间、注意力、精力能够有所掌控,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懂得分寸,才可以取得高效能。
大多人由于信奉”性格素养“,做许多表面的技巧功夫,虽然达到了一些效果,但仍然很难快乐起来,因为它们失去了自己原来的方向、目标和平衡。
END
这或许就是要看本书的原因,从认知上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养成好的习惯,进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后面的文章给大家分享具体的7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