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我,像赶场一样,中午和晚上,分别和父亲一边的亲人、母亲一边的亲人小聚。
父亲一边姑姑是主心骨,话最多的自然是大姐。谈论的是她一家在姐夫访学美国时的见闻,还有她去年带着姑姑和二姐一家去泰国、新加坡旅行的趣事。她说泰国是个神奇的国家,贫民与贵族差异极大,却没有人抱怨。说我二姐在参观完大皇宫,恨得想杀掉国王,可那些只能活在排水沟上面的贫民却依旧拥护。不过,谈及这些旅行和见闻更多的是那里什么很好吃又很便宜,美国的教会有多么呆萌,供吃供喝还教英文。席间老婶问大姐,不打算要二胎?大姐一脸唏嘘,说倒找200万都不要,顺便劝我,能不要就不要,什么都指望不上,白白操心,降低生活质量。又谈到远在澳洲的二姐的梦想——用成捆的澳币堆满一面墙。当然,二姐确实比较富有,现在正在挑选别墅。
母亲一边大姨是主心骨,话最多的是三姐。谈论她的宝贝儿子的趣事,还有在婆家过年的种种,细数婆婆与大姑姐夫的斗智斗勇。期间还和两位舅妈交流了一下怎么办社保,补交多少钱,什么时候算退休的话题。我插了几句,聊到我的几个朋友的生活,三舅妈一脸心焦的说,你就帮ta们找找对象呗,这么大,不结婚可怎么好?!这里我得介绍一下背景。三舅妈的独子因从小生过重病,一直溺爱,自初中毕业就在家里上网打游戏,如今二十几岁了没有工作。舅舅在路边修理自行车、摩托车供应一家的生活。她家的小平房是我母亲出钱买的。儿子上网聊天成绩斐然,居然在前年聊回一个一样不工作的丰腴媳妇,不顾家人的反对奔赴我三舅家,再不见父母。这件事一直是三舅妈引以为傲的事情,常常说,我儿子不挣钱咋滴,能娶到媳妇?!
相信各位很快就会发现两边的不同,至少经济条件的不同。其实我父亲那边的亲人也不全是富裕的,比如四叔,他就认为我去酒吧、咖啡厅是为了发泄,有点钱烧的。这个我可以理解,一个一把挂面拌着酱油吃三天的人是很难相信有人会仅仅为了放松,花几十块钱喝一杯酒的。这些都不重要,我回到家里,躺在床上想到的是这样的问题:什么是世俗?世俗是否也是有等级的?活自己是否就必然要背负指责与闲话?
之前与朋友谈论过这个话题,结婚、生子、天伦之乐这是世俗,也是他的选择。而我在一天之内见到了两种世俗,母亲那边诚然是符合这一种的,不结婚、不生孩子绝对是种罪恶。而父亲这一边认为赚钱、买房子、给父母买房子,给父母砸钱,带出去玩,吃没吃过的,看没看过的,这也是一种世俗。对于第一种人,第二种人是特立独行的,大白话说是“有钱烧的”。所以,有绝对的世俗或个性吗?似乎是相对的,但又彼此很难理解的。但我在其中都看到了血缘的影响力,这一根植与中国人骨子里的羁绊。
中国自古为农耕文化,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度极高,从而传承着对于子嗣的关注度。与此同时,由于经验对于农耕的影响力,进而产生了对老人的尊崇。综合以上两种因素形成了中国的家族文化,以血缘所维系的孝道与多子的文化传承,而且一直有最美好的时代与思想在过去的认识。
西方则不同,渔业、游牧、农场等等因素都未形成对文化的主流影响,他们的文化核心是商业,城邦文化是主流,家庭单位较之中国明显要小。直至今日,西方家庭认为孩子是上帝的恩赐,抚养孩子是自己选择生下他们而必须承担的责任,但孩子作为被动者,并没有什么其他的义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的生活也是主线,孩子只是生活的点缀而不是主宰。他们的血液里一直流淌着对未知、未来的憧憬,认为明天会是更美好的。
其实我现在的思路有点乱,上面的文字也很多不知所云。只是我觉得,世界原本是多元的,地域、生存环境等等都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基础,所以从大的方面来看,并没有绝对的世俗;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生存所依赖的条件发生根本变化,这种世俗标准也在变化,所以从时间维度上,也没有亘古不变的世俗;再者,诚然从整个人类种群上来说,繁衍与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是不变的追求,但从个体上来讲,并没有肩负整个种群生物特性的责任。
所以,我作为芸芸众生之一,从众固然是选择,孤独也是一种选择。谁又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我这种生存方式不是另外一种阶段的世俗?我淡漠血缘,重视相处;我忽视物质,关注精神;我无视活着,专心生活……也许我很自私,也许全世界都如我,人类将不复存在,那又如何?能力有多大,责任就又多大,我如此渺小,也许就只能为这个世界增加一点点多样性吧。我突然想到为什么我是小众,因为我这样的基因貌似很难繁衍,一代一代,会越来越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