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之前说过。
当时以为无缘在内地大银幕见到。
感谢国家,今天上映。
《云中行走》
据说,全球主流媒体和影评人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
都疯了。
《Deadline》——
它提供了今年最令人颤栗的观影过程
影评人Alissa Wilkinson——
看电影时发了14次心脏病
外国佬说话太夸张了,Sir没有疯。
就过程中差点失禁而已。
这么说吧。
想象你坐着过山车,从最高点往下冲。
把这个高度提升到400米。
就是你看《云中行走》的体验。
不夸张。
《云中行走》的故事早就被拍成过纪录片、动画片。
其中纪录片《走钢丝的人》还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不少观众都对这个来自法国,拥有疯狂梦想的艺术家菲利普·帕特,耳熟能详。
再次拍摄这个故事的意义在哪?
因为电影提供了,纪录片(或动画片)都无法给予的震撼。
这是一部体验式电影。
今年有两部电影给过Sir这样的感受。
一是《极盗者》,另一就是《云中行走》。
简单说,这类电影,如果不在大银幕,就别看了。
它的爽是沉浸式的,所以——
银幕越大,越近,越好。
不是漫威大片靠酷炫打斗制造的紧张。
也不是《2012》天崩地裂的奇观。
在《云中行走》中,泽米吉斯把3D和IMAX应用得“比去年任何一部电影都要棒”。
观众会被一种巨大的窒息感笼罩,明知不是真的,依然心狂跳。
好莱坞太老道了,先用一个接一个的“意外”——从囧瑟夫安装钢索的前夜开始,搬运设备被阻拦、警察四处巡逻、安装时也状况百出。
铺垫,铺垫,铺垫。
每出一次篓子,我们的神经就被揪一次。
直至看到他走在大楼边缘去扭紧钢索——
强度达到顶峰。
也正是经过这样的铺垫,在囧瑟夫饰演的菲利普第一脚踏上钢索,眼前的雾散开的一霎那。
我们才能由衷地发出敬佩。
但——
这还是铺垫。
最刺激的刚刚开始。
影片后三分之一的走钢丝高潮,泽米吉斯的镜头,像鸟,对囧瑟夫进行了360度的跟拍。
仰拍。
特写。
旋转。
最最惊险的是俯拍。
400米高度,路面穿行的人和汽车才是真正的蝼蚁。
钢丝很细,不仔细看,找不到它在哪。
摄像机多次从囧瑟夫的头顶往下拍。
甚至代替他的眼,看到自己的脚。
踏在钢丝上,一步一步,不用慢动作,就足够恐怖。
最让Sir印象深刻一个镜头是——
囧瑟夫躺在钢丝上,镜头滑过他的肩,朝地面上的人群俯冲。
失重。
电影院不少人在这一秒叫出了声。
太疯狂了。
《云中行走》也是导演泽米吉斯,在实现自己的疯狂梦想。
罗伯特·泽米吉斯是技术控。
他一直致力于用最尖端的特效、电脑动画及其他技术,与富有想象力的故事结合。
《回到未来》拓宽了我们对未来科技的想象。
《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开创了把真人表演和动画结合的潮流。
连他非科幻片的成名作《阿甘正传》,都运用CGI技术把主角放进了一系列著名的历史片段中。
更别提他的《极地特快》、《贝奥武夫》和《圣诞颂歌》。
为了把《云中行走》这个真实故事搬上大银幕,泽米吉斯等了十年。
2006年,他和菲利普第一次会面,就感受到菲利普对双子塔的热爱和尊敬。
现实中,菲利普为了不刮花双子塔,在钢索与塔的固定处,加了厚厚的垫子。
导演在电影里也对这个细节进行了真实还原
他强烈要求泽米吉斯——
你永远不能对双子塔造成伤害,哪种方式都不行。
泽米吉斯信守诺言,为了重塑完美的双子塔,一直等到特效技术成熟,才动手。
足足十年。
但他认为值得。
在他看来,“一部真正伟大的电影,是真理与奇观的融合。”
我们去看一部电影,不仅仅是想看影片中根植于人性深处的东西和一段未知旅程,我们还想看那些壮丽奇观。
可惜的是,《云中行走》只做到了后半部分。
它没有挖到根植于人性深处的东西。
在炫技和叙事之间,泽米吉斯失衡了。
在他的镜头下,菲利普·帕特(囧瑟夫 饰),聪明激情,阳光自信,对朋友友善,对爱人温柔。
躲避警察,藏身悬空的电梯井,他温柔地安慰有恐高症的同伴
为完成梦想,什么都打不趴他。
虽然我穿着这件愚蠢的衣服但是我们一定会完成的
为了强化塑造这个人物的百折不饶,泽米吉斯甚至加上了脚底伤口开裂渗血、最后三步走不稳当等情节。
根据外国网站history vs hollywood上描述,现实情况中并没有出现这两个段。
在泽米吉斯的镜头下,菲利普是近乎完美的神。
可现实并非如此。
电影中,只被一张剪报感召,菲利普就与女友双双来纽约闯荡。
现实中,安妮苦苦哀求菲利普,当他第一次尝试失败之后,才同意安妮来到美国。
电影中,菲利普和女友相互扶持,实现梦想。
现实中,菲利普从塔上下来后就和一个女粉丝滚了床单。
怎么说,肉体欢乐,多么可耻
但是,不好意思,又多么美好
他出了名,赢得万千赞赏。
影片中,对朋友,深切感谢。
现实中,他甩下朋友,让其被驱逐出境。
甚至,友谊在壮举完成之后就烟消云散。
也许我们的友谊中有某种东西破碎了
真实的菲利普,是天才,也是混蛋。
但也只有这样近乎偏执的”病人“,才可能成就疯(伟)狂(大)的壮举啊!
不是吗?
就像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冷酷无情,自私偏执。
剽窃创意。
欺骗朋友。
为了自己热爱的事情不眠不休,誓死捍卫。
穿人字拖出席听证会这个细节太屌了
反观他那个同样聪明,得体,又善良的伙伴,早早就被踢出局。
能不能成功,可不是看谁对谁错。
但大卫·芬奇鸡贼的地方又在于——
当扎克伯格终于得到他梦想的成功,成为社交网络的老大时。
一个朋友都没有。
影片最后,他一个人,一遍遍F5,刷新前女友的个人页面。
一个动作,就把电影前一百多分奔腾的剧力扭转了。
你是要纯粹的友情还是互利的合作关系?是要遵循道德还是违背内心?是要做一个失败的好人,还是一个成功的坏人?
甚至,有没可能,根本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选择。
我们,都在灰色区间。
好电影永远不能急于给出答案。
而《云中行走》的失败就在于——
它过早放弃了对主角内心的探索。
而只是借一个塑料味的“神”,去实现一场了不起的技术实验。
它单薄的情感难以匹配场面的惊心动魄。
没有回响的高潮不是真正的高潮。
所以,当囧瑟夫从钢索上下来那一刻。
我刚刚被尿的裤子,马上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