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我们习惯于用情绪来表达自己的愤怒,比如骂他一顿,罚站一会,更或者把他关进小黑屋。
那么,这些问题真的就随之解决了吗?事实上并不会,当孩子被处罚的一刹那,他同样也有不安的情绪,比如生气、害怕、担心等等。
在孩子的幼年,他们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很强,但他们的感受能力却极强。
那些不安的情绪会深深地萦绕在他们心头,并不会从根上彻底解决问题。有时会妥协,也只是当时迫于大人的威严或恐惧罢了。
有一次,小朋友上课时,没有认真听讲,反而跟着旁边一个调皮的孩子一起捣乱,下了课还和另外一个小朋友争抢玩具。
当自己了解这些问题时,真感觉很生气,恨不得马上把小朋友拉到一边去训一顿。
但理智让自己冷静了下来,在公共场合训骂孩子,效果未必好,有可能适得其反,使双方更加生气,陷入另外一种情绪之争。
于是,我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在回去的路上,我提醒下他需要反思一下今天的行为。
回家后,小朋友出奇地乖巧,学习、收拾玩具、吃饭都特别自觉。那一刻我感觉到他的内心,其实有一杆自我判断行为好坏的称,他只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在表达。
我意识到这些后,没有惩罚他,想等到一个合适的时间再跟他沟通。
果然过了一会,他自己就跟我讲述了当天的表现,我就趁机跟他复盘了那些行为,以及帮他找到相应的改正措施。
双方在不带有任何的负面情绪,能冷静沟通,很快就能把问题给解决。而且,这样的谈话能让彼此有更多的联结,促进亲子之间的关系。
所以在遇到问题时,用发泄情绪来解决问题不是最佳方式,我们需要先冷静下来,再沟通和复盘,彼此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获得更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