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下午最后一节劳动课,我们二年级承担了三楼的楼梯间、走廊、厕所的清洁工作。
孩子们拿着抹布、扫把、拖布冲上三楼,嘻嘻哈地开始劳动了。所谓劳动,孩子们也就是这里抹一下,那里擦一把,拿着抹布甩来甩去,把拖布当毛笔到处挥舞,你打打我,我挠挠你,嘻嘻哈哈一片。
瓷砖被擦得更花了,地板也是水渍、污渍横流。看来孩子们的劳动经验很缺乏啊,完全不会打扫。于是我开始手把手教,如何擦瓷砖,如何拖地,一一示范给他们看。
孩子们从一开始玩耍式打扫,蜻蜓点水式擦瓷砖,慢慢认真起来。他们用抹布和每一块瓷砖上的灰较着劲,用拖布专注地擦地,不让一个角落成为漏网之鱼。
当我看到一个孩子把瓷砖擦得发亮时,我会停下来,欣赏这块在他手下变得靓丽的瓷砖,我会毫不保留地对这块磁砖倾注我的喜爱。
“你怎么把这块瓷砖擦得这么亮?”
“这么小的垃圾都被你看到了。”
“这走廊像变了一个样。”
及时看到他们的努力,肯定他们的成果,孩子们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小手拥有美丽的魔法,于是干得更起劲了。尝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我让孩子们停下来看看之前擦的瓷砖,我会笑着问他们:“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孩子们会“哦”一声立马意识到之前劳动的问题。不用我多说,孩子立马重新擦起来,一遍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康老师,帮我看看,我还有问题吗?”不停有孩子喊我。于是我提议同学们相互帮助:“请你身边的同学帮你检查一下,看看你的问题在哪里好吗?”小老师的眼睛比我犀利和严格,认真指出问题,孩子们认真改正。
只有当孩子将自己分配的劳动区域打扫得很干净,他才能获得认领新的劳动区域的机会,这是一种奖励。为了这个奖励,孩子干得横投入了。
回看三楼的走廊,孩子们认真劳动,汗水顺着他们的小脸滑落,这里有一种安静又欢快的氛围。
最后,当整个楼道被我们打扫得干干净净,我在孩子们脸上看到满满的成就感。
回到教室,我们总结了今天的劳动。我问孩子们:“刚开始你是怎么打扫的?”孩子们说“甩水”“拿抹布画圈”“拿拖布开车”。我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让他们反观自己之前的状态。
我问第二个问题:“后来你是怎么打扫的?”我想让他们以旁观的角度看到自己后来的劳动状态。他们说“蹲下来”“慢慢擦”“从上往下”“来回擦”。
第三个问题:“看到自己的劳动区域打扫得很干净,什么感觉?”这个问题是让孩子看到劳动行为的改变给自己带来的内在改变,让他们看到认真劳动带给自己的内在收获。
这个问题一出,孩子们个个笑脸如花,纷纷发言,“好开心”,“好骄傲”,“还想再接着干”,“希望每天都劳动”,“好想躺在打扫过的地方睡觉”…
孩子们的发言感染了我,很开心劳动能给孩子们带来这样的体验。顺势,我布置了这学期的特殊作业:“请大家回家认领一项家务,比如盛饭、饭后擦桌子、扔垃圾…并且坚持下去。”
我在班级群里告诉爸爸妈妈当晚就和孩子商量劳动认领的事,千万不要强迫,所谓“认领”,就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列出家务清单,爸爸妈妈承担自己做的家务,孩子选择并领取他自己能做的。认领,是主动性的,有一种承担的自主意识,而被要求或被分配,则是强迫性的,会心有抵触。每个孩子都渴望看到自己的价值,一项家务孩子一旦坚持下来,他会看到自己的双手给家人带来的方便,正确的引导会让孩子爱上劳动。
为什么要上孩子做家务?阳阳爷爷说:“劳动也是学习,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培养劳动习惯和学习习惯一样重要,而且劳动对品行也有影响!”爷爷说得很对,能力和习惯是可以迁移的,劳动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培养。家务做得好的孩子,他的认真、专注、细心和不怕麻烦,这些能力也会迁移到学习和生活的其它方面。家务是培养孩子意志力最好的方式。
放学后,在班级群里很快就看到家长的反馈:孩子们回家主动认领家务,洗袜子、拖地、扔垃圾、擦桌子、清洗宠物鸟的粪便……
这是我们这学期新的家庭作业———做家务。
希望我们班的孩子就这样快乐地劳动下去,坚持下来,你们会有别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