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我隔壁宿舍的一位姑娘,她是大家眼中的“怪人”。可能因为她总会在宿舍的走廊里戴着耳机念念有词,也可能因为她从大一时起就“吹嘘”自己的宏图伟志。她并不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却经常会在下课后跑到讲台前,就某一问题与老师滔滔不绝地展开讨论;她会通过邮件与老师进行更多的交流和探讨,因而老师也会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提起她的名字。有一天我打趣她道:“自己被老师在小本本上记下姓名的感觉怎么样?享受吗?”她只是轻松地回答:“我只关心有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并不在乎有没有被老师认识啊。”
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也许时常会羡慕这些能够被老师记住姓名、并且会被骄傲地提起的同学。我们羡慕他们的卓越优秀,羡慕他们的敢于发问,羡慕他们的善于交际。似乎在有些人眼中,“被老师认识”,已经成为脱离“芸芸众生”的“飞升”之路。于是开始有人拼命地表现自己,妄想证明自己也可以“拥有姓名”。然而对于学生而言,是否是“无名氏”,真的会有那么重要吗?
“无名氏”作为大学校园中的普遍现象,是否会成为一个“问题”?除去个别老师“只上课不联络”的不负责行为因素,似乎并不能找到更多的客观标准。若我们硬要把它视为一个“问题”,其所影响的也并不是老师,而是那些认为自己是“无名氏”的同学们。因此在我看来,“无名氏”之责并不能全由老师背了锅,反而要从学生自身找原因:那些自以为是老师眼中的“无名氏”、且会为之担心的同学,在自己的心里本就是位“无名氏”。
也许有人会表示反对:“从小学到初高中,哪会有老师不知道学生名字的?而到了大学,却很少有老师知道学生的名字,这难道不应该归咎于老师吗?”
我们当然可以因此为老师判处“不用心”之过,而我们更应明白,大学的“无名氏”现象,是着实无奈又不可避免的。当我们突然发问:“那门课的老师叫什么来着?”时,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们也在面临着“记不住这帮孩子的名字是什么”的更大的压力。纵使老师再尽心负责,在少则几十人、动辄上百人的教室里,那一张张平均一周才见过一次的青春面孔,乍一看,都是五官皆俱的类似模样。抱着与大家相识的美好心愿,终于下定决心开始点名,完毕后发现,半节课的时间已经过去。一个班的同学尚不能完全认清,更不要说记住多个班的同学的名字了。
并且值得我们注意到是,这种“无名氏”现象所反映的,不单单是指老师记不住学生的“名字”,更多是指学生认为自己在老师心中没有“存在感”。
而事实上,在已然远去的高中生涯里,这种“无名氏”现象早已存在了:即使老师叫得出在座每一位同学的姓名,依旧会有一些“默默无闻”的同学。他们的名字既不会出现在成绩单的榜首,也不会出现在通报批评的广播里;毕业后,他们会是最快被老师和同学遗忘的那个;甚至当你问起他们的高中生活,也会得到“我好像并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回答。
与之相同,大学校园中那批“没有姓名”的同学,也正是那些“没有存在感”的同学。然而名字只是一个称谓或符号,被知道名字不意味着拥有什么,不被知道名字也不代表失去什么。更多时候,令人心生渴望的,并不只是从老师口中说出的几个音节,更多的是被老师知晓并确认的“存在”。可我们总会忘记,“存在感”是可以自己赋予的。
在人员流动的教室中,老师与同学早已没有了“朝夕相处”的条件。在完成课堂内容之外的师生沟通,更多的是一种“知识索求”。我们姑且可以简单地把大学老师看成一座移动的“知识库”,如果课堂内容无法满足同学们的需求,他们就可以主动到“知识库”去寻求答案。正如故事中的姑娘那样,其寻求答案的过程,便是主动在老师面前“刷存在感”的过程;同时,这样会主动寻求答案的学生,通常是“有目的”的学生。
“无名氏”现象之所以会在大学遭到诟病,正是源于大学里特殊的社会心理环境——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们都没有“目的”。而这一“目的”并不非得是具体的目标,也可以是内心的信念——不让自己心灵空洞、无所事事的追求。
处于人生转折后的迷茫与困惑之中的大学生们,在需要点拨却无人解答情况下,一旦发现自己在某天得到了老师的小小关注,便会心生温暖、备受鼓励。老师的负责与关心固然会令身处困境的同学得到满足与肯定,而若学生的内心仅仅是一团看不见岛屿的迷雾,这种关注恰似一缕光亮,让人心生依赖、不断靠近。可惜光亮有限,能照亮的路必然狭隘,令人难以看清脚下到底是正道还是邪途;在此之中,不免会有人为了小小的“承认”与“肯定”,不顾一切地踩下去,最终失去底线,沦为争小名夺小利的蝇营狗苟之人。
可见,一旦开始对“有名”的盲目追求,很容易会从对“存在感”的渴望坠入对“名利”的贪求。对于这类学生,我们多会评价他们过于“社会”了。这正是因为在社会上,存在着更多此般狂热的“无名氏”——不甘于“无名”,为了“有名”不择手段的“无名之士”。无论是哪一种,其所追求的不过是一种失去灵魂的“卓越”。
对于学生而言,在我们的世界中,不仅需要来自老师的月光,更需要自己变成太阳,即对自己的承认与肯定。无数个崇高的目标都不如自身坚定的信念,多么坚定的信念都不如在心中为自己写下姓名。正如开头所讲的那位女生一样,目标与追求为她求得内心和精神的强大,强大的内心为她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小小宇宙;而在这个宇宙的法则中,是否是“无名氏”并无所谓,就算成功摆脱了“无名氏”,也不是一件需要庆贺之事。因为在她的心中,自己不但“有名有姓”,而且是以最好之“名”,冠以最美之“姓”。
总而言之,对于想要“有名”的同学来说,“无名”的现实难免会带来内心的挣扎与折磨。改变现状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在见到老师时主动自我介绍。而我们终会发现,在老师眼中是否是“无名氏”并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反而在自己心中是否是“无名氏”,才会影响我们的态度和一生。因此,每一位“无名氏”的同学,都需要在心中镌刻下自己的名字,因为能够对我们的人生负责的,其实只有我们自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