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没有忙忙碌碌的走亲戚,而是按照计划进行游玩,此次春节的主题在于寻古,为什么今年会有这样的想法,这缘起于中级班开班,钟年老师讲述了一番武昌城距今1800年历史,在这1800年里,我居住的城市经历了建成,战火,战乱,重建,盛世,走向共和,无数人居住在此,无数人在此上演各种悲欢离合,可是这座城池只是默默的屹立着,将无数人每天上演的烟火人间,凝聚在一条条街道小巷里,我这这座城市里居住了40多年了,现在,对她越来越陌生,越来越不了解了,这个城市里有什么?经历过怎样的故事,我从小居住的地方,现在已经找不到了,这个城市里面貌越来越模糊了,我和故乡的联结在哪里,虽然,我没有去异乡,但是,我的故乡越来越像异乡。
这个春节,我想去寻一寻武汉的历史,我在武汉博物馆看到了很多馆藏文物,多在明清以后,看到了楚王府遗留下来的文物,精致秀美,可是这位王爷在历史上籍籍无名, 没有特别的故事,可是,却激起了我的好奇。
太平王爷:朱桢这个人也特别低调,低调到史书上没耗费多少笔墨,既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也没见有什么传世珍品。从开发的楚王墓来看,没有什么珍贵物品,难怪几百年来都无人盗取,可想而知朱桢的生活应该比较简朴。
就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太平王爷,却是武昌城的创造者。据说朱桢刚就藩武昌时,武昌经历战乱,人烟稀少,是朱桢按照“王城”的规模和形制修建了武昌城。楚国自洪武初立国,四、五十年之间,生齿繁育,粮饷充积。造船以千计,买马以万数。兵强国富,他藩莫及。太平王爷朱桢及其后代都是低调又不滥用权力的藩王,
他们最难能可贵是能守住本心,限制不该有的欲望。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清醒者,没有因为是皇亲贵胄就觉得有多么与众不同,反而能一直看得清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
往小点说,至少可以保住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安居乐业,往大了说,也没有因为一己私欲,挑起纷争,甚至祸国殃民。
虽没能青史留名,但能护一方平安,并且,在历史上 国有危难时刻,也能挺身而出,低调守大义,我觉得这是武汉的的精神。
今天来到了首义门,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地方,也是原来的中和门,走在这古老的城墙边,忍不住伸手去摸一摸那古老的城砖,每一块砖头都很光滑,我忍不住想这些砖头上,有没有沾染革命烈士的鲜血 ,有没有见证过激烈的搏杀,是否见证过保卫家园的激烈呢!炮口里,发现了一株小小的菊花,那一瞬间有些欣喜,有些感动,生命如此顽强,在炮火纷飞的战争中,那一株花是否给了在绝望的人们希望,告诉我们生命生生不息,走在城墙边上向外看去,看到的是高架桥,各种高楼林立,顿时觉得遗憾,可惜了,看不到守城战士看到的景致了!转念一想,又觉得,让辛亥革命的烈士看到如今的繁华,是不是也是一种圆梦呢!
沿着长廊走下午,看到武昌城的变迁,从公元223年,孙权建立了武昌城,到现在已经有1800年的历史了,武昌城逐渐繁荣,扩大了,武昌城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屈原曾经来过,也许在楚天台吟诵过离骚;刘备&曹操也应该来过,关羽,张飞也来过,留下各种传奇故事,陶侃种下武昌柳,盛唐之时,崔颢来过,留下千古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李白来过,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名句,留下江城之名,岳飞来过,在此保卫家乡,也许曾诵读过“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功名尘与土” 后来陈友谅也来过,曾在武昌城建立大汉王权的首都,建立当时最大的水上战舰,虽然和朱元璋争夺天下中失败,但是朱元璋比较敬佩的对手,曾来到长江边祭奠陈友谅。后来太平王爷朱桢在此休养生息。后来张之洞在此大兴新学,广修学堂,提倡中体西用,为辛亥革命埋下火种,后来,辛亥革命第一枪在这里打响,推翻帝制,为中华之复兴打响了第一枪。
这一路走来,才慢慢觉得,历史上的人物曾经都在这里居住过,生活过,他们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而且,与我们有联结的人,了解自己城市的历史,才能了解自己城市的特质,这才是我们与故土深深联结的部分。20年,我第一次觉得自己是武汉人,那么3年后的今天,我才认识到,我的城市底蕴如此深厚,而我过去总觉得它没有文化,没有盛名,现在看来其实浅薄的是我,这个春节作为寻根之旅,让我了解我的家乡,树无根不活,人亦是如此,有根就有归家的可能,否则只能是漂浮的浮萍,无可着之地,无归家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