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学的路上,有一所幼儿园。幼儿园的孩子到校晚放学早,我们小学按国家规定的作息时间走。所以,相遇的机会并不多。
今天早上我上学稍稍晚了些,碰见一个孩子去上幼儿园。一般地,送孩子的,不是奶奶就是妈妈,今天的孩子,是爷爷送。小胳膊小腿的孩子,自己背着书包,乐呵呵地跟在后面,也不让背也不让抱。那位爷爷,走在前面,并不回头看。如果是奶奶,那一定是抱着的;即使不抱,也一定是牵着手并排走的,书包一定是奶奶帮着拿的。而跟着爷爷,那就另是一个样子啦。
看到这个情景,我就想起了刘爽小时候。只要是和妈妈一起,不是腿酸就是胳膊软,反正不是要“妈妈抱”就是“妈妈背”。有一天,三姐夫给我说:“刘爽突然长大了!”何出此言啊?
“那天赶集,我看见光清在前面走,刘爽跟在后面,小腿不停地换,唯恐跟不上他爸,也不哭也不闹。以前,他不是老是让你抱吗?”
哦,原来是这样呀。不是他突然长大了,而是他从来在爸爸跟前都是“自力更生”的。
那时,他不到两岁。
他四岁多时,一大家子人一起去爬娘娘山。三姐一家四姐一家还有我们一家,还有安安和奶奶。那天,奇了怪了,刘爽的“累”是“间歇性”的,跟着妈妈的这段,就累,累得走不动路,妈妈得抱着他,或者背着他——上山,背着更省力些;跟着爸爸的那段。他就生龙活虎的,自己走,还心情倍儿好。一会儿,轮到跟妈妈了,又累了!
我就纳了闷了。刘爽难道没有看到妈妈是女的,力气小,爸爸是男的,力气大吗?何以不让爸爸抱,而让妈妈抱呢?
还是卫婉给我解了谜:“小姨,您老是惯着刘爽。我们一起,您老是怕刘爽累着了,他不要求您都赶紧问他‘累不累?乏不乏?’他当然累啦。您抱着,走啊走,等到我姨夫带他时,他就会自己走了。过了一会儿,您又心疼他,又主动要背他。这不,他跟着我姨夫,就不累。累了,有您抱呢。所以,老是跟着您,抱;跟着我姨夫,走。”
哦,原来是这样呀,我就说呢。我是当局者迷,还是卫婉旁观者清。
我们去了很多次娘娘山,都是走到石瀑布就折回来了。唯一的一次登到山顶,是刘先生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去的,安安、卫央和刘爽。也不知用了什么法子,他居然把三个在母亲奶奶身边娇滴滴的小孩子,一路领到了山顶。那天回来,他们三个兴奋得不得了,纷纷认为自己是英雄!
一个家,没有个男性角色,还真是不行。
听姊说,德子小时候也差不多:和爸爸妈妈一起,必定是妈妈抱,因为爸爸凶;和爷爷奶奶一起,必然是找爷爷背,因为奶奶没力气。小孩子,眼色亮得了不得,极会察言观色,极会总结经验。包括刚刚出生的小婴孩,都知道谁抱着可以哭闹谁抱着要乖乖的……
爸爸和妈妈,养育孩子的观念是不一样的,爸爸是粗放主义,大大咧咧的,抓大放小;妈妈是精耕细作,事无巨细都要操心过问,西瓜芝麻一起抓。就比如“炉子烫”这个问题上,妈妈是一遍又一遍地给孩子告诫“千万别碰炉子哦,会烫到的。”爸爸呢,他只说一遍,如果孩子不听或者记不住,那好,让他被烫一次不就记住了!“烫一次?你说得轻巧。如果烫得留下了疤怎么办?你负责啊?!”相信不少夫妻都为这样的事吵过架生过气。
都听说过“妈宝男”,有没有“爸宝男”呢?没有,根本不会有!——只有“被爸爸宠坏的女儿”,哪里有“爸爸宠爱的儿子”!对待儿子,一是凶,二是打。“无仇不成父子”!
被爸爸带大的男孩,更有担当和气魄。男孩嘛,还是得男人养。妈妈一手带大的男孩,难免有点秀气有余阳刚不足。
我们国家,从幼儿园到小学,女教师占了百分之九十往上,男老师的身影是到初中才多起来的。就像我们学校,在职在岗的,十六位老师,只有校长和会计是男的,奋战在一线的所有的,清一色女教师。
这么多的女教师,能培育出国家的“栋梁”吗?不能。我们浇灌的,只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和“栋梁”其实是两码事:一个草本一个木本。
愿每个家庭都有一位“虎虎生威”的父亲,愿每个男儿,都长成凛凛的虎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