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字如其人",或许真是这样。纵然没有大数据的支持,但就我个人而言,从学写字至今二十几年,我的字体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小时候,作业本格外珍贵。于是那时候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小,不占地方,方格本的一个大格子里面有四个小格子,每个小格子中仍能放下四个字,足矣想象出字有多小。可见,字体虽不一定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情,从某种程度上或许会反映出一个人的经济状况。
中学时代的字变成了一边倒,倾斜的厉害,现在看来当然是很难看的。因为我写字的时候脑袋向左偏,青春期畸形的审美观认为自己这个动作特别帅。当然,这样的"帅"不仅让当时的字严重倾斜,也导致了我的左眼有严重的弱视。
大学的解放天性也使我的字体得到了解放,没有了东倒西歪,多了些不修边幅。从美学角度上看,称不上惊艳,只能勉强算是顺眼。直至今日,我的字仍每每发生着细微的改变。
当然,我没有刻意的去做练习,也不可否认每一处微小的变化都源于自己的内心。毕竟每一个人笔尖写下的都是自己彼时认为最美的文字。
那么除我之外,普遍意义上是不是也存在"字如其人"呢?我见过很多人的字,或温婉大方,或小家碧玉,亦或大气磅礴不拘小节,更有一板一眼畏首畏尾。这些字大部分果然与写字的人的性情有些许相似。这真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古人果然都是哲学家。
转念又想到另一个问题。自古汉字就分为很多种字体,也不乏按照大师的笔体反复练习至炉火纯青的人。他们的字体无论多么惟妙惟肖,都是复制品,最初也肯定不会反映写字人的真性情吧。我们看见的字又有多少是这种情况呢?看来,也不能单纯的从字体判断一个人性情的好坏。同时我很好奇,这样的字写久了,写字的人会不会在性情上发生改变呢?嗯,又是一个深奥的哲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