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讨论“户外”的时候,多数人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户外,可能跟我所想象的户外不一样。
我习惯于将“旅游”与“户外”对举,更强调参与者的主体性,强调体验的丰富、深邃、精致、愉悦。
在我看来,同样是去旅游景点,可以是旅游,也可以是户外,区别之处根本不在难度。我理解和支持的户外,恰恰不是“探险”,不是不断地挑战更高的难度和强度。那是一般人所想象的真正的户外,或者叫探险。
因此我会强调:
1、安全第一。如果是一些经常被挑战的户外点,难度不宜过高,并且要根据情况确定是否邀请资深驴友全程指导。毕竟,我们是教师,特别专业的户外,对装备和时间要求都非常高,是很奢侈的事,我们做不了,也未必适合我们的需求。
2、逐渐要在户外的丰富性上做文章,打造一些“精品户外”。例如,我们可以设立关于秦岭、中条山等的专题,我们不是老师吗?为什么不可以将文化因素融入?分别承担,共享资源与成果。(当然,慢慢来)
3、哪怕一些景点,也可以用课程的态度对待它。可以考虑针对教师子女开设专门的课程,把课程带到路上(按年龄段分组)。可能一开始比较难,但逐渐地,孩子们之间就会相互磨合。
4、户外的娱乐部分,需要有人专门研究和设计。
5、户外可以与共读加以结合。共读材料的内容和方向,可以根据所有人的意愿进行选择和加工。
6、户外不必频繁,也不刻意求难。“人说山西好风光”,再加上邻居西安,这好山好水,怕也要走好几年吧?而且,有些地方,反复去又何妨?重要的是体验,而不是“老子到此一游”。
7、户外建议分组。因为能够相互照顾以及充分交流,是有一个人数上限的。这跟请客吃饭是一个道理,三五个人会充分交流,十人以上就是纯粹吃饭了。
当然,户外不是谁说了算,更不是我说了算,最终,在漫长的磨合中,最好的户外会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