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王子梦呓
摘要:《老残游记》的叙事风格迥异于中国传统的古典小说,清风拂面般的白描,总体色调暗淡,有如黑白电影画面,于是笔者就针对此书的叙事手法进行浅析。
一、单线与“零聚焦”的第三人称叙事
刘鹗创作《老残游记》想要表现的是自己对国事、民生、宗教等等社会现象的深切关怀,涉及所叙之事、所表之情需要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抒发自己的情怀,但是中国古典游记小说的叙事手法是无法满足刘鹗的表现需求。
中国传统游记小说首先是以一个故事贯穿到结束,重在情节与整个故事的完整性,其次章节的联系紧密,最典型的要数《西游记》、《八仙出处东游记》这一类的游记小说。
刘鹗借鉴西方小说的叙事创作手法与体例,以主人公在游记中的所见所闻来贯通全书,但是没有一个共同的发展故事,例如《格列佛游记》、《鲁宾逊漂流记》等等,《老残游记》就是依托老残这一个人物,他在山东一带的所见所闻来带出整部小说的叙事发展。即是鲁迅所说:“其书即借铁英号老残者之游行,而历记其言论闻见”。这也是单线叙事方式的体现。
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叙述人、作者合二为一, 从小说的开端、发展、高超和结局都一清二楚了,只等表达出来,这种叙事方式单调而且给读者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刘鹗在创作《老残游记》时借鉴了西方的叙事手法,每一回故事的发展是依据老残游历的所见所闻开展的,仿佛作者就是一个随时跟在老残身边的记事员。
书中有这么一段:“老残凝了一凝神,就到人瑞屋里坐下。翠环把洋烛也点着了。老残揭开墨盒,拔出笔来,铺好了纸,拈笔便写。那知墨盒子已冻得像块石头,笔也冻得像个枣核子,半笔也写不下去。翠环把墨盒子捧到火盆上供,老残将笔拿在手里。”此处作者没有把视角归于任何一个人, 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会把细致的衣着、心理等各个方面刻画出来,并且刻画的用语或者是在人物身上加上评价与对话,从而间接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作者作为老残背后的一个隐形人的存在洞悉着老残身边发生的一切,可以较为随意地改变叙事方式和手段,迥异与传统的第三人称叙事能够简化叙事内容,使文本更加精简,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二、白描式的心理刻画
作者在刻画人物的时候特别注意心理刻画。心理刻画差异是中西文学叙事传统的一个巨大差异,中国叙事传统中注重故事的情节发展,把心理描写放在人物的行为、对话中,或者是通过景物来间接写出人物的心理状态变化,实际上还尚有欠缺。
西方的叙述传统则注重细腻的描写,深刻地透视人物心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又过于繁琐,是一种心理分析。刘鹗就是一个在清末西学东渐大潮下,在中国小说心理描写上的一个承接者,所以时萌云:“中国古典小说从无长篇大段的心理描写,有之,乃从刘鹗的《老残游记》始。”
书中第六回老残由鸟雀想到曹州百姓,第十七回翠环想让老残帮她跳出火坑又担心有变的的复杂心情。作者是通过写翠环神态来体现她内心的变化,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表现个人的处境,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体味到她的个人感受。
除此之外,刘鹗还会通过独白的方式来表现人物内心的心理变化,这种也是一种类似白描的手法去刻画人物心理。夏志清先生评论:“《老》对布局或多或少是漫不经心的,又钟意貌属枝节或有始无终的事情,使它大类于现代的抒情小说,而不似任何形态的传统中国小说”。
三、散文化叙事手法
《老残游记》中抒情化的叙述手法是通过环境描写实现的。小说的环境描写一般分为两类: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传统的环境描写一般用于衬托人物、推动情节,或者是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但是《老残游记》中的环境是成大段式,自然环境描写尤其出色,特别是大明湖、桃花山夜月的描写,还有黄河结冰的描写:“看那河身不过百十丈宽,当中大溜约莫不过二三十丈,两边俱是平水。这平水之上早已有冰结满,冰面却是平的,被吹来的尘土盖住,却像沙滩一般。中间的一道大溜,却仍然奔腾澎湃,有声有势,将那走不过去的冰挤的两边乱窜。那两边平水上的冰,被当中乱冰挤破了,往岸上跑,那冰能挤到岸上有五六尺远。许多碎冰被挤的站起来,象个小插屏似的。”
这段在描写结冰河结冰和冰裂了之后的状态,虽然有比喻修辞手法,但是白描痕迹非常明显,这也是刘鹗《老残游记》的一个抒情化叙事手法的突出特点。散文化的叙事手法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可以把读者从读情节引导到读细节,从细枝末节去体味那个作者有意引导的意境,平稳的叙事情绪基调娓娓道来那一件件官事。
四、小结
刘鹗的《老残游记》文如其题,是老残所视、所思、所言、所行的第三人称的游记,作为游记,文章的叙述看似漫不经心,又会花力气去记录一些貌属枝节的事情,类似于现代的博客与日志,而不似任何型态的传统中国小说。
作者的描述更像是一个把故事呈现给受众的能动过程。为了向读者展示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与世事,表达对官僚政治的批判与对文化心态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