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文章和马伊俐的事情沸沸扬扬,铺天盖地,各类媒体如同打了鸡血般狂欢,作为看客,多少有些幸灾乐祸的阴暗心理:凭什么他们可以那么幸福?美女加帅哥,有那么漂亮的宝宝,有前景光明的事业,凭什么老天给这么多宠爱?终于出事,于是大家可以把那憋了一肚子的郁闷气吐出来:哼,小样,幸福有点远吧?
其实,光怪陆离的娱乐圈,这事情真不算个事儿,功利社会挟裹着金钱、欲望、浮躁、孤独、急功近利呼啸而来, 势若奔雷,轻易就吞没了我等众生,娱乐圈不过被放到了放大镜下,纤毫必现、得失加倍。你我如同各色枪口对准的当事人一样,在面对同样的诱惑,身处相同困境时,并不必定安然过关。
正因如此,当读到《我们仨》 时,那种扑面而来的书生气、痴傻、可爱、大智慧、真感情,让人久久不能平静,我是真真喜欢这一家子。老公钱钟书,大名鼎鼎的学者,学贯中西,数学仅考15分破格入清华,英气勃发,名满清华,是当时清华外文系”龙虎狗“三杰之首,庚子赔款留学生成绩历史第一,毛选英译本的审稿人;老婆杨绛,翻译家,名门闺秀,父亲是早稻田大学的留学生,以后的检察厅长,报纸总编,杨本人编歌剧,做翻译,精通英、法、西班牙语,随钱钟书共清华、游历英法,后来成为清华的教授;女儿钱媛,年幼时就过目不忘,精通英、俄语,是爷爷口中的”吾家读书种子“,是母亲杨绛口中的”此生唯一杰作“,是父亲钱钟书的好哥们儿,以后就任北师大教授。
这一家子生逢乱世,经历离乱和解放后的各种运动,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父亲是天上的文曲星,才高八斗,可对现实生活完全不通,不分左右,不辨颜色(只识四种颜色),不识回家路;母亲是观音菩萨,懂大体识大局,心地善良,替文曲星处理一切凡间俗务,精神上相知、事业上互持;女儿是早熟的精灵,才气凌云,胆识过人,感情深挚,用智慧安然渡过各种运动,用赤子之心一直陪伴父母左右。
这一家子对金钱、名气、权力完全没有兴趣,除了读书之外,最喜的事情是在厨房研究烹饪的技巧,在公园观察大象的聪明,在各种饭堂品尝美食,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格物致知“;他们是独立于这个物质世界之外的,只活在三人的小圈子里,靠了孩童般的天真的眼,发现生活中其他人习以为常的”惊奇“。
可惜,如同杨绛先生在文中说到的”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1997年钱媛病逝,次年钱钟书病逝,只留下这个执拗、可爱、淡泊名利的百岁老太,靠着怀念,独自行走,独自想念”我们仨“。
哪有什么永远呢?总是” 彩云易散琉璃碎“,能做的只是怀着敬畏、带着感恩、小心守护生活中的美好,在拥有美好时肆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