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https://mw.mbd.baidu.com/xtbu4dm?f=cp&u=d249d9df3bc6ed25
记得小学课本里那些励志的历史故事: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凿壁借光...
你只知道前半段,却不知道后来的寒心结局
又一部“毁童年”系列孔融让梨的主人公抛妻弃子又不孝
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一天,孔融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大家问他为什么这么分?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想必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经常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孔融,你再看看你之类的话。
史料上记载,建安九年袁绍之子袁谭率兵围攻青州城,此时城内的守兵仅仅剩下了几百人,形势万分危急。后来,在袁谭大军攻破青州之时际,孔融竟然无情地丢下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在士兵的掩护下自己悄悄地逃离了青州城。也是在这一次的战争中,他的妻子和孩子都被杀死了。这样的人也能成为名士?这种行为和当年刘邦抛弃妻子有何区别?
另外当时孔融在北海为相,“效忠”的是曹魏政权,本应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尽一尽臣子的本分。然而孔融不仅不尊重曹操还总喜欢讽刺曹操和曹操对着干。
曹操当年战胜袁绍,军队攻入邺城时,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不明白,后来问孔融这出于何经何典。孔融答说:“按现在的事情量一量,想当然而已。”讽刺之意溢于言表。
公元207年,曹操讨伐乌桓,孔融又讥笑他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当时,饥荒战乱,粮食短缺,曹操上表请禁酒,因为酿酒太费粮食,孔融听说后则多次写信给曹操,信中发怪论说“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
另外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孔融他不孝。是的你没有看错,那个因为谦逊有礼的让梨孔融真的不孝。
孔融认为,父母和子女之间根本就没有爱和亲情,他曾这么说过:“父与子,有什么恩?论其本义,不过当时情欲发作而已”。“子与母,又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闹饥荒时,有点吃的,如果父亲不好,便宁肯拿给别人去吃”。这样的言论不要说是在最重孝道的汉朝,就是放在现代也会被人给骂死吧。所谓的名士竟然能说出这么一段有悖人伦的话来,也是没谁了。
抛弃妻子可谓不义,对抗朝廷可谓不忠,有悖人伦可谓不孝,就这么一个“不忠,不义,不孝”之徒,曹操不杀他杀谁?公元208年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诛杀孔融。
凿壁借光主人公被贬死在回乡路上。
这个故事大家肯定也不陌生吧,故事的主人公叫匡衡,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学识慢慢增长,曾拜师学习《诗经》,凭借对《诗经》的深刻理解,成为有名望的经学家,之后博得当时身为太子的汉元帝的好感。
汉元帝即位后,匡衡也被聘用,任用为郎中。后来因为一些政见和策略得到汉元帝采用,被升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汉元帝非常喜欢文辞儒术,最喜欢《诗经》。而匡衡最强项就是《诗经》,深得汉元帝喜爱,之后在丞相韦玄成病逝后升为丞相,位极人臣。
为官期间,匡衡经常引经据典,用诗经的一些理论来结合朝廷政策,得到汉元帝支持。所以从汉朝中期开始兴起独尊儒术,推崇经学。
后来宦官石显当上中书令,结党营私、把持朝政,加重赋税,也得到皇帝欢心。后来汉成帝即位后,匡衡弹劾石显,列举他的罪状,后来石显失势被贬,死在回乡路上。
匡衡同学最后几年却非常贪财,可能是小时候穷怕了的补偿心理在起作用。而且他非常聪明,利用国家地图的错误,私自把自己食邑封地扩大了4万亩。此事最终被告发,匡衡贬为庶人,不久病死。
匡衡因贫穷而发奋图强,因努力而名利双收,因忘形而身败名裂。
囊萤映雪的车胤一生为学霸被赐死。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小时候的他聪慧无比,捉来萤火虫,用白丝绸袋装起,替代灯烛读书。
但与车胤后来的结局却显得很反讽。车胤成年后似乎就变了个人,不再是那个聪明的少年,变成了一个读书认死理的人。他终生都是个读书人,远不如匡衡那么机变,对国家也没有太多实际匡救。但他毕竟是学霸,确实把书读透了,对儒家道理深信不疑、坚守不移。
东晋是个权臣纷纷登场的时代,车胤的正直声望成了权奸的眼中钉。谢安死后,宗室会稽王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先后执政,车胤逃得过初一,最终没逃过十五,被司马元显赐死。因为车胤准备向天子告发司马元显的种种不法行为。但他似乎不知道,东晋的天子是没有什么实权的。
牛角挂书的主人公李密一生为当皇帝而死。
隋朝人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李密归唐,被封为邢国公。不久,奉命东征,行至桃林(今灵宝),李密在被逼无奈、进退两难之时,决定率众叛唐,自立为王。在陆浑(今嵩县境),李密大军遭到李渊追兵的夹击,全军覆没,李密也走上了不归路,年仅三十七岁。
总之,李密的一生,是为了让自己当皇帝的一生,他的一生虽然劳累,虽然投降过,虽然反叛过,虽然被俘过,他都在为自己当皇帝的梦想而努力。最后,唐朝将领盛彦师杀死了李密。废寝忘食梁元帝被俘后下场凄惨
废寝忘食的主人公萧绎出处:《颜氏家训》,(梁)元帝在江荆间,复所爱习,召置学生,亲为教授,废寝忘食,以夜继朝。
萧绎心胸狭隘,嫉妒心特重。据《南史卷八 梁本纪下第八(元帝绎)》:“(萧绎)性性好矫饰,多猜忌,于名无所假人。微有胜己者,必加毁害。”就是说,无论是学问还是名声,萧绎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他为此甚至杀人。有一个叫刘之遴的人,就因为才学出众成为萧绎的刀下之鬼。据《南史卷八 梁本纪下第八(元帝绎)》:“(萧绎)忌刘之遴学,使人鸩之。如此者甚众,虽骨肉亦便被其害。”
萧绎妒忌他人的才学名望,就是自己的骨肉也不放过,而且手段十分下作。据《南史卷八 梁本纪下第八(元帝绎)》“帝(萧绎)姑义兴昭长公主王铨兄弟八九人有盛名。帝妒害其美,遂改宠姬王氏兄王珩名琳以同其父名。”
就是说,萧绎嫉妒自己姑姑家的几个儿子有美名,竟将自己一个宠姬王氏之兄的名字改成与自己的姑父同名同姓。萧绎就是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恶心人家。读书人一般来讲都很看重清望高名,萧绎也是如此,但是你这么做就过分了。
执政两年,萧绎在政治上并没有大的作为,他将亡国的罪责归咎于文化,疏于政事的萧绎不敌宇文泰,最后梁被西魏所灭,而自己为侄子萧察以土 袋闷死,年仅47岁。他的儿子萧元良、始安王萧方略都被杀。如果萧绎能够早日悔悟,那么如今的梁国又是另一种景象了。
这些历史充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小时候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切,经历会让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