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许是知道的太少,格局太小,慢慢的,我并不在相信“情怀”这一事件。
当然,我完全相信,存在不少人做事情,讲究的是一个“情怀”。之所以这么认为,到底还是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用“理性”的思维来理解一些人的行为。
正如有一些人明明可以用一年赚别人十年的钱,却偏偏就选择花十年来赚这些钱。这个时候,用上“赚”这个字,其实也不太合适。逻辑上,我们可以用“生活补贴”来形容。
自然,我们要以“情怀”来解析他。但事实真是如此?其实难说。“情怀”一开始大家都是相信的,毕竟「为梦想窒息」嘛....懂的都懂。
有一些现世认知的其实都清楚「一腔热血,当然可以做出一些时间,但持久是一个问题」。热血撒完了,然后呢?接下来是如何。正如丑小鸭变天鹅,大家都只看到变天鹅之前的故事,变了天鹅之后呢?生活又不是童话故事。「梦想之所以美好,在于他有终点,往往停在最美好的时刻」。但事实上,过了这个时刻,到底就还是“苟且”。
人类,有别于动物,到底还是一些“教育”让我们没有那么利己。动物的本性是利己的,人也如此。往往我们评判一个人的“格局”时,常常主要标准就是“利己大于利他?”还是“利他大于利己”。按照这个标准,仔细去品味身边人为人处世,自然也就清清楚楚。
至于两者必然不能过分偏倚,利己过度的还是挺常见的。毕竟人太多的时候,资源不够,你争我抢下,常常会使得一部分非常优秀的人,执着于只考虑个人利益和发展。利他过度的比较少,往往这类非蠢既傻,剩下极少数是圣人。目前我没见过。所有利他为主利己为辅的,若没有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个人发展为前体,我并不相信他们是存在的。正如我们常常说“这个人如何如何好?”,事实上,只是看不到他那里不好。
或许最好的是,兼顾两者,达成共同发展。这个很难。在一个群体里面,人是混杂的,所有人都在兼顾两者,那么可以发展,相反,只要有人一心利己,平衡就会打破。“谁那么傻?只付出不收获?” 至于此,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提及“不要和朋友一起创业”,结局必然是做不成朋友。这个屡见不鲜嘛。
但是呢,无论如何,一个群体要得到发展,我们是需要这一小部分有情怀的人,甚至我觉得我们需要去照顾和支持这部分有情怀的人。“规则下的逐利,一定是循规蹈矩。因为评价标准是人定的,人能看到的是自己知道的东西。既然是人知道的东西,那么其基本不可能存在创新性。”我们需要一些有情怀的人,他们并没有考虑自己的得利,甚至并不关注规则与评价,但其本身是期望整个群体发展得更好。这些人,往往能够做出群体里其他人不想做,不愿意做,甚至是不敢做的事情。往往只有这些事情,才对群体发展有意料不到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可能有创新性。突破框架,才是发展,才是未来。“情怀无价”。
早前,我不时会对小朋友们说,不要只做我们教你的告诉你的,去做我们不会的,我们不懂的。我完全相信,很多时候,一个课题组的发展,其实并不是一个 PI 或者一个导师决定。相反,一个好的课题组,研究方向甚至可能是由少数几个成员来定义,或者来修改。我们并不点出,但听过两三次某个做演化的老师的报告,他每次报告都会提及,事实上他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切换,到底是多年前他招收的博士生调整所改变(当然,他们我都认识,都是非常优秀的人)。这就是事实,每个人都很清楚,其实做演化的这个老师,本身并不是做演化出身,但是现在做演化的许多人都知道他也认可他。这恰恰是共赢的最佳案例,同时也是“情怀”的胜利。我们应该去支持这些minor,让他们还没清醒过来的时候,在他们尚有“情怀”的时候,去支持他们,让他们沉浸在“情怀”的快乐中,去创造,去发现,去突破我们无法突破的,去做我们想都想不到的。这才是科研引导,而不是论文工厂。
我们向“情怀”致敬,但一定不要相信“情怀”。至于原因,到底还是“情怀”很脆弱。常常其实经不起考验,无论是情感上,还是物质上。我们见过许多一开始合拍的合伙人,我们完全相信他们都是因为情怀开始做事情,但是很快都是消散。原因同上。经不起考验。至于物质消磨,更是如此。都是人嘛。自己要吃饭,家里人也要吃饭,谁希望祖国未来的花朵没有一个好的物质条件?说出来,是个人都不信。
写在最后
向“尚在为情怀而工作”的人致敬,尽管我并不相信他们能一直如此下去,也不一定会支持,但我一定是希望与他们多聊聊,真诚相待,相互勉励。
就写这么多,与大伙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