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小时候,村里的人情味可浓了。每到农忙时节,几家人就会自发地组织到一起互帮互助,抢收抢种。
家里要是有个婚丧嫁娶,一个家族的人都会过来帮忙,整个村子的人都会过来上礼,甚至邻村的人也会过来上礼。
如果谁家动工盖房子,大家也会过去帮忙,只要管饭就行。
我记得小时候一到吃饭的时间,我父母就会端着碗去门口的十字路口吃饭。大家蹲在路边,一人端着一个碗,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好不热闹。
农闲时节,晚上互相串门子也很是频繁。那时候还经常停电,所以家家户户都备着煤油灯,后来变成了蜡烛。没事儿的时候就是喝喝酒,聊聊天,打打牌,这都是非常稀松平常的事情。
而现在呢?这样的场景再也找不到了。
现在我们村种地基本实现机械化,不用别人帮忙就可以把粮食收回去。村子盖房子都是找专业的建筑队。婚丧嫁娶早已实行流动饭店。吃饭的时候也都是在自己家里吃。农闲时节,人们串门子的劲头也比过去小多了。
总的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没有原来那么频繁了,人情味自然也就越来越淡了。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人们的活动半径越来越大。父辈那一代人也许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县城,而现在我们村的年轻人已经散落在祖国的天南海北,有的甚至走出了国门。大家一年也就只见一两次面,自然也就产生了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人情味变淡,反而是因为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当初因为大家穷,都没有钱,物资匮乏,也没有挣钱的门路,为了填饱肚子只能守着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那时候种地基本是靠人拉肩扛,特别是收麦子的时候,如果没有大家的互助互帮,极有可能导致自己家的麦子收不回来(都是抢在天气变天以前,赶紧把麦子割回来),所以大家采取互帮互助的生产模式,人多力量大。随着农业机械化在农村的逐渐普及,一台联合收割机就可以搞定这一切,收割几亩地的麦子也就一会儿的事儿。
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普及,人们也没有过多的娱乐活动。大家除了彼此聊天,喝酒,打牌之外再无其他娱乐。现在则不同,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无处不在。村里在村南头也建了娱乐广场。吃过晚饭,愿意跳舞的去广场跳舞,愿意锻炼身体的会沿着地里的水泥路遛弯,不愿意动弹的就在家里看电视等等。人们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自由选择。
原来大家挣钱的门路少,都找不到事儿做所以闲人多,人情往来自然就多。现在就业机会多了,挣钱的门路也广了,大家都在忙着挣钱,一年当中也没有几天闲的时候。手里有了钱,它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所以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大家也就不愿意再去麻烦别人了,毕竟都很忙。
反正彼此求着对方的机会都少了,谁离了谁也都能活,自然和别人的联系就少了。大家都在自己过自己的日子,且轻松快活。过去那种互帮互助的生产模式自然也就被时代所淘汰了。现在在村里即使想找别人帮忙,也特别困难。因为大家都不在家,人都凑不齐。人们的生活模式逐渐由过去的大家庭模式变为了现在的小家庭模式。
男女老少都在忙着上班,其他的事情自然也就不太关注了。
人情味变淡不见得社会就会冷漠,在我认为这是社会高速发展必然要遵循的客观规律。
过去的美好存在我们得记忆里,现在的美好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
人情味变淡了,到底好与不好真的很难回答。因为人情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