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经验动物,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别人再传经送宝都没有用;人又是生理动物,当某个器官没有发育成熟,别人再传经送宝也都没有用;人同时也是社会动物,逐渐长大的孩子,有她逐渐扩大的社会交往,她会逐渐获得各个年龄段的知识。
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给别人说教,比如传授经验,指导别人的行动,建议别人的选择;却不知,很多时候我们只要听之、任之、从之就好。对家人朋友如此,对孩子如此,对学生也如此。
有时候说得多了反而效果不好,很多人向别人寻求建议和指导,其实只是想倾诉而已。当他把话说完,自己的思路也理清楚了。特别是那些在选择时犹豫不决来寻求帮助的人,他们自己心里是有决定的,只是缺乏一个看清楚内心的机会而已。听他诉说,他自己会找到那个支持他做决定的理由。
而学生,在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时,跟他们说过多地使用手机会影响视力,发散注意力进而会影响学习的效率,诸如此类的话。任你苦口婆心,语重心长,旁证侧引,像唐僧一样天天念叨,他们都是不会相信的,或者说是理解不了的。而老师只要把他们的成绩做个对比,当看到一退几十名的成绩,他们自然就明白了。
让孩子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自然地获得这个阶段应该有的成长经历和经验(包括教训),这就是教育。在孩子的任何阶段拔苗助长都是残害,尤其是人为的、根本就不能助长的那种拔苗,简直就是摧毁生命。
这个观点成功地给“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论调一个响亮的巴掌。让三岁学英语,四岁学画画,五岁学钢琴的父母们都醒醒吧。
我坚信,人类更高阶段的文明正在中国发展:这一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多少会把中国从低级的小农社会带向更高级的工业社会,这就是历史大趋势。
无论社会形态,无论古往今来,人的高贵,都拥有更加强大的个人魅力,这种个人魅力就是力量。
中国最终会崛起的,一代一代的年轻人会在着中西合璧的教育科研成果中吸取营养,放开思想,冲破思维的桎梏,寻找出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即保存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仁义礼智信,也兼有博爱,民主与独立的思想。
人生苦短,咱们今朝有玩今朝玩吧!玩就是学习。生活智慧就在生活中,课堂和书本仅仅只是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只有智慧才是生存与竞争的灵魂和实力。
学生的心怎么会玩得野掉呢?那是在发掘想象力啊!有家长循循善诱,或者老师循循善诱,不就可以掌握在比较恰当的程度吗?孩子的心打不开,怎么能认识和接纳整个世界!生活每一天都是崭新的,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对于孩子来说,仅凭课堂和课本,何以熟悉并驾驭生活?
这段话很好地阐明了闲暇的重要性,也看出了我国如今在闲暇教育方面的空白。要知道,闲暇教育跟学科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时间、空间、学习形式、评价标准等限定的开放式教育。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身心放松,精神饱满,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具体的、有益的活动中去,从而有效地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情绪,释放心理压力,让学生能够真正享受生活,感受生命的美好。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制定目标、实施计划、调整策略、获得成功的时候,他体验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的成功感,获得自信。这样的体验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始终保持轻松的心态、明确的态度和清楚的行为。这对于学生们安然度过中学这个关键时期是很有帮助的。
我对孩子谈自己的体会:人生就是会有许多的不得已。一个人在某些时刻,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体面,就必须战胜一些他们很厌恶的东西。
一个人的尊严和体面皆来自于个人的奋斗。人生中会有许多关口,你不能计较它是否有道理,你没有时间去抱怨她,总之你就是必须过关。
为他人。为他人就是为自己!你希望他人怎么对待你,你就要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
多么朴实的道理,让我想起《浓情巧克力》里微微安说的那句话:“Being different is not easy.”在这个纷繁杂乱的世界里要保持自己的个性,活出自我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要做到这样唯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奋斗。赖斯的父亲曾经教导她:“你要努力变得优秀,当你变得优秀了,可能那些人还是不喜欢你,但是人们会尊重一个努力而优秀的人。”当你在人生的金字塔上站在一定的高度,很多人的不赞同或者诋毁都伤害不了你了,因为你的内心已经足够强大。也可能你到了人们仰望的高度,不需要去在意人们不和谐的声音,也或者那些声音自己就不存在了,因为人们对你只剩下佩服和尊重。
我们要去旅行,要读自己喜欢的书,看自己喜欢的电影,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拍摄和描绘自己喜欢的风景和画面,探讨自己有兴趣的各种问题。
我希望我的孩子,首先能够从真实不虚的生活中懂得生命的意义。懂得尊重生命是世界最大的物事,懂得专业知识的学习其实就包括在敬重生命之中,它们其实与享受生命并行不悖。
一个人如果游戏玩耍,品酒饮茶,交朋结友,都能如奉大事,庄重潇洒,了若指掌,深获妙趣,那天下还有什么可以为难她的生命呢?如果她慢慢懂得衣食是一种大事,勤俭是一种美德,心静是一种大气,宽容是一种真爱,知晓是一种最好,一辈子的幸福和快乐不就随时随地都正在降临她的身心吗?品茶品德,谈经博古,诗词歌赋,人情世故,天文地理,格物致知。
教会孩子享受生活,热爱生命比送他去读名校,给他稳定、富足的生活更重要。毕竟,一个人只有对生命抱有热情才可能拥有幸福的能力。
怎么直率或者婉转表达,怎么富有勇气,怎么富有幽默感以及怎么保持自己的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就是中庸之道吗?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水满则溢,月满则亏。
英国教育家的共识是,要“把人文主义教育理论的普遍原则应用到普通文法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去”,以便“使孩子们成为智慧、庄重、德才兼备、勇敢顽强的文雅之士。”
这就是说:让孩子们成为怎样的人,是教育的第一位!怎样的人才有怎样的智慧和庄重,他才能有怎样的出息!人的因素第一!
原来,福气点点滴滴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磨难中,在我们与至亲骨肉的一次次万不得已的分离中,都要自己去悉心品味和领受。正如法国著名作家蒙田的深切体会:“世上最难学懂学透的学问,就是如何享受生命。在我们所有的缺点中,最严重的就是轻视生命。”
怎么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怎么对待你;你怎么教育孩子,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读池莉的《立》和当年读她的《怎么爱你都不够》的感觉和收获是完全不一样的。从《怎么爱你都不够》里我看到的是一个无措的母亲,一个坚强的母亲,幸福的母亲;同时也看到一个浑身透露着爱的光芒的女人和一个为母则刚的女人。
而《立》会让人看到希望,特别是让中国的父母看到希望。原来在中国要教育出优秀的,人格健全的,心理健康的孩子也是可能的,并且是不那么可怕的。不用日以继夜地上补习班,不用捆手捆脚地限制孩子的玩耍,只要培养好孩子学习的习惯、对世界的好奇心、对优秀的向往,就能让孩子长成优秀的样子,并且这个孩子还富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有主见、会感恩。这是池莉在要传达的一种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