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38.烛奴:申王亦务奢侈,盖时使之然。每夜宫中与诸王、贵戚聚宴,以龙檀木雕成独鬟(此处的文字与大多数版本不同,采用的是宋代学者曾慥撰写的笔记小说总集《类说开元天宝遗事》中的文字,在其它版本中,此处为“发”字,“发”的繁体字为“髮”,和“鬟”字很像,怀疑是传抄中的笔误)童子,衣以绿衣袍,系之束带,使执画烛,列立于宴席之侧,目为“烛奴”。诸宫贵戚之家皆效之。
译文:申王李撝(李隆基的二哥,原名李成义)也是个追求奢华享乐的人,这大概是当时的形势导致的吧。每天晚上,他和各位王爷以及皇亲国戚们聚在宫中饮酒、吃饭,申王让匠人们将龙檀木雕成童子的形状——这些木人都只留着一个环形的发髻,再给木人们穿上绿色的袍服,用腰带将袍服系好,让它们拿着用彩画装饰的蜡烛,将它们摆在宴席的旁边,列成一排。这些木人被人们当作“手执蜡烛的家奴”。各个宫殿的官吏和皇帝亲戚家中的总管都仿效申王的做法。
点评:申王李撝原名李成义,他改名是有缘故的。
李隆基的生母是窦德妃,她在长寿二年(据《资治通鉴》记载,此时为公元693年)被家中的奴婢团儿诬告,武则天认为她和唐睿宗的皇后刘氏一起用邪术诅咒自己,于是,这两人在公元693年正月二日被武则天秘密处决,死后连尸体都找不到,窦德妃的母亲庞氏也因为在夜间祈福,被流放到五岭以南的地区。唐睿宗依靠李隆基的力量复位后,给窦德妃追封了谥号:昭成皇后,为了回避谥号中的“成”字,宁王李成器改名为李宪,申王李成义改名为李撝。
李撝的生母是掖庭宫人柳氏。在唐代,掖庭内的宫人大都是罪犯和俘虏的妻女,所以,地位卑贱。因此,武则天不想让他进入王孙之列。不过,当拥有特异功能的僧人万回看到时为婴儿的李撝后,立即给他说好话:“这孩子是一个来自西域的大树精转世的,抚养他的话,会让他的兄弟和睦相处。”武则天听后非常高兴,这才把李撝当成家人。
李隆基有两个哥哥:李宪、李撝,他的三个弟弟是:李范、李业、李隆悌。据《旧唐书》记载,在圣历初年(公元698年以后),李隆基和四位兄弟按照惯例出閤:他们搬出皇宫,在洛阳的积善坊内分院同居——六弟李隆悌在十岁时去世了。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十月,五兄弟随同武则天搬到长安,一同住在兴庆坊。唐玄宗登基后,兴庆坊被他改建为兴庆宫,唐玄宗在兴庆宫的四周为四位兄弟安置了新的住宅,让他们的府第环绕着兴庆宫,四位王爷每天在侧门朝见唐玄宗。唐玄宗还时常在兴庆宫内的阁楼上召见兄弟们,和他们一起吃饭、说笑,甚至睡在同一张床上,有时还到几位兄弟的家中做客,并赐给他们黄金和丝绸。
除了六弟李隆悌外,李隆基的二哥、四弟、五弟在亡故后分别被唐玄宗追封为惠庄太子、惠文太子、惠宣太子,李隆基的大哥李宪在去世后更是被唐玄宗追尊为让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虽然这些事让唐玄宗有沽名钓誉的嫌疑,但仍能反映出他们兄弟之间亲如手足的深厚感情。
文中的“独鬟”二字在中华书局于2006年出版的《开元天宝遗事》(曾贻芬点校)中为“烛发”。这两个字在学术上是有争议的,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2011级博士研究生吴松在《中华本开元天宝遗事校勘商榷》一文中指出,这两个字应当遵从四库全书本和《说郛》本中的记载,改为“烛跋”。
为了弄清楚真相,笔者专门查阅了23个版本的《开元天宝遗事》和3个影印本的跋语,并撰写了1675字的校勘记,最后确定此二字为“独鬟”,《烛奴》的校勘记暂时不公开。
题外话:虽有23个版本的《开元天宝遗事》,但我的手里仍缺少三个稀有的版本:日本宽永十六年(1693年)刻本、缪氏艺风堂抄本、明抄本《说集六十种》。
据《开元天宝遗事诸问题探讨》(作者:蒲向明)一文记载,在日本宽永十六年(1693年)刻本的卷首,有王仁裕撰写的自序。缪氏艺风堂抄本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后有李木斋(清李盛铎)跋——这些都是现有的本子不具备的,如果有人能把这三个本子或其他珍稀的本子提供给我,必定会让《开元天宝遗事文白对照附加评论版》这本书变得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