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姐姐看着一直捣乱的弟弟说:“妈妈,我现在很想说脏话,可以吗?”
“可以啊,按照我们的约定,你可以去卫生间自己说。”
“可是,我们班很多人都说,他们想说就说!”
“嗯,为什么他们说,你就想说呢?”
“因为我要融入社会啊。”
“哇,这是个好话题!值得好好讨论一下,怎么样融入社会?融入一个团体?”
好家伙,9岁的孩子居然能说出要“融入社会”这样的话了,孩子的成长总是让人意想不到啊。
“你觉得要和大家做一样的事,这样才能融入对吗?”
“难道不是吗?大家都做,我一个人不做,多不合群啊。”
“有点道理,但是我们有句古话叫“和而不同”,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不知道。”姐姐摇头。
“它的意思是,我们要与人和睦相处,但是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也就是不同,不随便附和他人。与人和睦相处,就是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做自己,同时,也要尊重自己呀,允许自己也做自己。”
“你看,你们好朋友在一起玩,是不是有共同爱好,同时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和而不同"啊。”
姐姐点点头。
“那什么情况下会觉得一个人不合群呢?就是同辈之间,有人却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他人的行为,进行说教,觉得自己才是对的。这就会让人反感。因为能教育一个人的人一定是比他更有能力的人,比如老师,家长。”
“'和而不同'是我尊重你这么做的权利,我不做评价,同时我也坚持自己不做的权利,相互尊重。恰到好处的分寸感是融入一个团体的必备能力,当然,没有人生来就会,这需要我们长期的练习。”
“今晚我们的讨论不包含那些违反我们3个基本原则的事,那个我们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今天就不再讨论了。”
“所以,你现在对"和而不同"的理解是什么呢?”我问姐姐。
“就是做自己该做的事。”姐姐答。
非常简短意赅,我不知道姐姐理解了多少,但是没有关系。
认知就是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哲思对话来慢慢开悟,慢慢提升的。
我们现在都在说要“看见”孩子。那什么是真正的“看见”呢?
在这个事件中,表面上,孩子好像有了一个坏习惯,但深究以后发现,背后真正的问题是:孩子遇到了社交困惑。这才是真正的“看见”。
在育儿中,只有找到真正的问题,父母才能做出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