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哥白尼的成绩,我没有任何需要说的,非常优秀,这次又是第一名,只是......”
老师后面要说的内容,母亲已经耳熟能详,无非就是小哥白尼如何调皮的话。
小哥白尼,真名本田润一,是一名中学二年级的学生,如上所见,成绩优异,却很调皮。因此从未当过班长。
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舅舅,和小哥白尼关系亲密,两人经常一起玩。
舅舅除了陪他玩,最重要的是,会经常和他讨论一些关于人生的困惑和思考,对小哥白尼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个故事来自于吉野源三郎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本小说因内容隽永深刻,被编入日本学校教材。
这本堪称国民读本的小说,通过十个小故事,透过小哥白尼和舅舅之间的对话和思考,向读者探讨了一个关于人生的话题:生而为人,究竟怎样才能活得像个人?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称这本小说对其一生影响至深,他在自传中写道:“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初次翻开《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时的感受,心中毫无缘由地涌起一股怀念之情。”
宫崎骏带着对小说的怀念之情,于2017年宣布正在制作同名动画电影,可见这部小说在动画大师心目中的地位。
在有生之年,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本小说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和思考。
01 不自私自利,做个有利他之心的人
这几年有个很火的词叫“利他思维”,指的是:在做事的时候,时刻想着能为别人做些什么,而不仅仅衡量自己的利益得失。
换句话说,就是不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
一个午后,小哥白尼和舅舅,站在银座一家百货商场的楼顶上。在蒙蒙细雨中,小哥白尼凝视着眼下的东京城,看着下面来来往往的人群,脑海中在想象着什么。
思考良久之后,他对舅舅说,“舅舅,我觉得人就像水分子一样。”
舅舅回复说,“没错,如果把世界比做大海或河流,每个人确实就是水分子。”
在回家的路上,他再次和舅舅说道,“舅舅,人就像水分子一样。我今天真的这么觉得。”
舅舅对他的这个想法感到震惊又开心,对他说,“你要牢记这件事,因为这件事非常重要。”
晚上,舅舅在笔记本上写了一封名为“看待事物的方法”的信。
这封信赞扬了小哥白尼提出的“人像水分子一样”的想法,并指出他的想法就类似于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一样,跳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这也是“小哥白尼”昵称的来由所在。
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人类一直信奉的是“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即使在“日心说”被提出来之后,也经历了几百年才得到普遍的认可。
这说明,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
如果人深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就无法了解宇宙的全貌;同样,人一旦仅以自我为中心判断事物,就无法看清事情的真相。
特别是在关乎自身利益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会陷入自私自利的考量,只能看到关乎自身利益的部分。
西方《圣经》上记载:人有七宗罪,自私是人性一处最深的毒眼。
自私的人,不仅害人,而且短期来看利己,长期来看实则损人不利己,害人害己。
我们在中学都学习过《欧也妮·葛朗台》这篇课文,葛朗台就是自私自利的典型人物。因为他的自私自利,害死了妻子,葬送了女儿一生的幸福,自己守着千万资产孤独终老。
记得曾看过一位网友说,他们去一个企业参观,企业的老板有句话说的特别好:
你能把更多的人或角色都考虑进利益分配的方案中来,并让各方都从中受益了,做人做事都容易些。
怀有利他之心,不是牺牲和奉献,而是懂得通过利他,顺便利己,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02 不人云亦云,做内心真实的自己
小哥白尼有个朋友叫北见,昵称“小顽固”,因为他有个口头禅“不管是谁说什么,我都不会被说服。” 其实,北见也不是总不被说服,而是,有自己的想法,直言不讳,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有一天,山口趁老师不在当众戏弄同桌浦川,问他知道“炸豆片”是谁不?不知情的浦川自然一脸茫然,然后山口一伙人哈哈大笑起来。浦川顿时明白,原来山口一伙人用自家生意给自己取外号,顿时涨红了脸。
北见看不下去,和山口对峙了几句,山口狡辩,北见就和他打了起来。
《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而小人只要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内心坦荡之人,对待任何事情都有其独立见解,讲究的是内心真正的和谐,而不是与他人的盲目附和,人云亦云。北见就是这样的人。
而内心戚戚之人,则没有自己的见解,虽然常与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山口一伙人就是如此。
小哥白尼将这件事讲给舅舅听,并表明自己欣赏北见的做法,厌恶山口的行径。
舅舅在信中赞同了他的做法,并且重点和小哥白尼讨论:如何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信中有这么一句话:在这世上,为了在他人眼中显得高尚而装模作样的人太多了,他们最在乎别人眼中的自己,不知不觉就把真正的自己丢在了脑后。我不希望你成为那样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按照别人期待我们成为的样子生活,忙的都没时间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久而久之,失去了判断力,成了别人的判断题,忘记了自己的人生应该由自己来选择。
车和家创始人兼CEO李想,初中开始痴迷电脑,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研究,同学们都不和他玩,就连老师也觉得他连高中都考不上。
因为他不是大家眼中的“好学生”。但是李想内心清楚:这是改变他一生的契机。
在别人怀疑的眼光下,在高中时期,通过接网站广告赚到了20万。之后上大学,创业,先后创办了两家上市公司。
人生,是活给自己的,不要成为别人的判断题,要活成自己的选择题。做最真实的自己。
03 不为错误找借口,做个知错能改的人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谁都有犯错的时候,犯错后不找借口,并且能知错就改,那就有得救。
有一天,小哥白尼、浦川和北见到水谷家玩,北见告诉他们,他被高年级的黑川一伙人盯上了,可能会被打一顿。不过他不怕,只要注意不给他们打他的借口就行。
但是朋友们还是担心他,最后商量如果北见真的被黑川他们叫去,大家一起跟着去,要挨打也一起挨打。
但是那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浦川和水谷按照约定勇敢地站出来了,而小哥白尼却站在围观同学身后一直犹豫不决,看着三个好朋友被打,他始终没有勇气走上前。
事后,小哥白尼内心特别痛苦,回到家之后才被母亲发现发烧了。小哥白尼感觉无法面对好朋友,趁着生病,在家卧床半个月,想要道歉,内心却在挣扎如何为自己的懦弱找借口。
在舅舅的开导下,小哥白尼终于鼓起勇气给北见他们写了道歉信。写完信后,他感觉整个人舒畅多了。
写完信的第二天,母亲通过自己的故事告诉他一个做人的道理:人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可以从错误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舅舅在笔记本中写道:只要是人,总会犯错。只要良心没有麻痹,犯下错误的意识必然会让我们体验到痛苦。但是,小哥白尼,我们总会在痛苦中汲取崭新的自信,因为我们拥有沿着正确道路前行的力量,才会尝到犯错的痛苦。
人的成长很多都是在犯错中进行的。因为从错误中吸取的教训,比从他人那里得到的经验教训,来的更加深刻。
歌德曾说过:“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像是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
犯错后,做到不纠结于错误本身,而是认真反思和改错,最后收获的是飞跃的成长。
孟子小时候比较贪玩,不爱学习。
有一天,他早早就回家了,母亲问他,为什么这么早就回来,他答道,我不想读书了。
母亲用剪刀割断还没织完的绸子,说到:“绸子是一根一根的丝线织起来的,学问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你荒废了学业,就像我割断了绸子一样。绸子割断了,不能再成为一匹绸子;学业荒废了,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孟子听了母亲的话,心里很难过。他低着头说:“我错了,我一定改过。”
从此,他不再逃学,发奋读书,后终成大学问家。
孔子说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做一个知错就改的人,让每一个犯过的错误,都不仅仅是一个错误而已,而是成长路上的助推器。
做人做事,怀有利他之心,学会独立思考,懂得知错就改,是我从这本小说中学到的做人的基本姿态。
写在最后:
不同的人经历不同,从中得到的感悟自然也不同。正如,一个千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当你感到怀疑和迷茫时,不妨翻开《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本经典小说读一读,一定可以帮到你。
因为:
无论世界变得如何混乱与残酷,我们也能决定以怎样的姿态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