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时候孩子会对你抗议:为什么你听不懂我在说什么?你到底有没有听我说话?为什么所有事情都要听你们的?
亲子沟通出现问题,孩子对你关闭心门,不想跟你分享任何事情。
你低声下气跟孩子说话;给孩子枕边留纸条;甚至偷看孩子的日记,想近各种办法,都无法打开孩子的心门。
以前,你是不是会想孩子长大了,有自己想法了。或许会想,现在叛逆期,过了这段时间就好了。想没想过,因为自己不会倾听孩子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不懂得倾听孩子,听不到孩子的心声,不仅会让孩子感到不被理解和尊重,还会让孩子再也不想跟你分享任何事情,影响亲子关系质量和家庭幸福。
懂得倾听孩子,不是做父母的本能,更不是做父母的的天赋,而是一项需要学习的技能。
《妈妈会沟通,孩子更优秀》提出亲子沟通的关键是有效倾听孩子,列出了父母在日常倾听中常犯的错误和混淆的界线。并给出了正确倾听的方法。
这本书的作者,赵雅丽女士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传播学博士。资深传播学者、亲子沟通专家。讲授沟通与心灵成长系列课程,擅长“意义疗愈”与“话语分析”的沟通技巧。
在书中赵雅丽女士倾注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沟通经验,用丰富的案例,帮助父母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看清自己”,让孩子更优秀。
每个章节后面都附有大量的练习题目,供父母学习沟通技巧后,直接实践练习。增加了沟通技巧的落地实操性。
我们一起看看在亲子沟通过程中,父母会混淆的界线:理解孩子感受和允许孩子行为。
父母在沟通过程中首先需要理清的第一个界线是:当你在听孩子说话时,“倾听他的心声/认同他的感受”,和“同意他的选择或行为”,两者之间是有明确差别的。也就是说,亲子沟通中,做父母的在倾听孩子说话时,尊重与允许他们表达感受,和允许同意他们去做自己想做自己的是两回事。一个明智的家长应该要能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当你跟孩子说:你该关掉计算机了!孩子回应:我今天在学校很累,还想再玩儿一下!他是在表达一种感受,也是做一个要求。你可以认同他的感受:就是他很累,但你必须知道自己是家里做主人的人,作为家长,你必须切实让家庭成员遵守正常作息的规定,虽然你可以理解或明白他在做一件有趣的事,可能一时舍不得放弃的感受和想法,但你却不可因此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放弃你的原则和规定,同意孩子拖延关机的要求。
原文这个片段讲解了父母和孩子沟通中,要分清一个界线:接纳孩子感受和允许孩子行为之间的界线。父母应该做到理解孩子感受的同时,考虑是否应该接受孩子的行为。
日常生活中,父母总是会混淆宽容和纵容。误以为理解孩子的感受就应该接受孩子的行为。其实这是不对的。这样做会让孩子没有原则和规则意识。会出现父母说什么都不听,因为他没有规则意识。
应该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呢?
首先要分辨出孩子的感受和他的行为分别是什么。
原文中举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累是一种感受,想玩电脑是一种行为。
接着,接纳孩子的感受,同时知道自己的原则是什么?这个原则不能随意改变,一定要保持前后一致性。
坚持原则不代表你不爱孩子,恰恰相反,你坚持原则是告诉孩子承诺的力量。孩子从你身上,也会逐渐明白,有些事情说好了,是不能随意更改的。渐渐地,他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做一个遵守规则,信守承诺的人。
最后,确定自己的行为。如果孩子的行为超出了你们当初讲好的原则,应该制止。
有位妈妈诉苦,说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学都是一件极痛苦的事情。因为她上班时间要求7:45分到单位,孩子爸爸是8:30到单位。如果她送孩子上学,到单位就会迟到。所以让爸爸送孩子最合适。可是,孩子不乐意。孩子想要妈妈送。
每天晚上,妈妈都跟孩子说好,如果想要妈妈送上学,必须早起。如果起不来,那就让爸爸送。孩子每次都答应好好的。可是,到第二天早上,孩子起不来。还要妈妈送,妈妈不送,孩子就哭。最后妈妈就妥协了,着急慌慌地送孩子上学,再去上班。每天都跟打仗一样,特别紧张。
对照上面说的三个步骤,这位宝妈在哪一步出现偏差了呢?第一步,她分清了孩子的感受和行为。孩子感受就是喜欢,开心。行为就是哭。第二步,妈妈理解了孩子的感受,接受了孩子的行为。忘记了自己当初和孩子的约定。
用这个方法,有什么好处呢?
孩子情绪得到释放。孩子更容易接受你的建议。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规则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亲子还是人际沟通之间,我们还会犯一种错误,这种错误行为已经在你的身上根深蒂固,以至于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那就是独霸沟通。
我们先看看书中对独霸沟通的解释。
在倾听过程中,父母常常习惯打断孩子的谈话,随时打岔抢话,或者质疑孩子的观点,剥夺孩子充分且完整表达的机会,让孩子感觉自己的想法不受重视,父母根本不关心自己的真正想法和感受,这就是独霸沟通的倾听行为。也是倾听中常发生的“没听进去”的行为。
从这个原文片段中,我们看到独霸沟通有三种形式:打断、打岔和质疑孩子。
打断:急于回应,打断孩子的话。
倾听过程中,不听孩子说完,就自认为已经明白,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给孩子意见。
案例:孩子跟你说同学新买的书包很漂亮。你直接打断说:你怎么看别人有什么就想要什么!光关注那些外在的东西没用,要多想想学习的事情……其实,孩子是想跟你说,同学书包上印着她和妈妈的合影,孩子觉得特别好。也想跟你说:妈妈,我爱你。
打岔:打岔、任意变更孩子的话题。
听孩子说话时,总是很快就把话题转到自己在意的事情上,根本不在意孩子说了什么,更不会理解孩子的感受。
案例:孩子说,自己这段时间作业超多,太累了。你回应说:是吗?我这段时间也是呢,工作事情特别多,忙得我头晕眼花,你看我晚上熬夜,早上早起……
质疑:总是对孩子的观点泼冷水,质疑孩子。
父母总是想以自己是过来人的身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价值观质疑孩子说的话。
案例:正在读初一的孩子说想要和同学们一起出去玩。孩子开心地跟你说,他们准备了路线图,准备好了食物,水等等,你直接泼冷水说:这是你自己的想法吧!是想自己出去玩吧!两三个小孩子出去太危险了……
独霸沟通的危害不言而喻。孩子经常暴露在这样的沟通方式下,受到的伤害日积月累,孩子对父母关闭心门,不想跟父母沟通,是必然的。
为什么父母在亲子沟通中,会出现独霸沟通的行为?
因为控制欲。家长总是想要控制自己的孩子,开始时,孩子不会说话走路,需要家长帮助。孩子长大了,需要自己飞了,家长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拉住这只要飞的风筝,希望他永远都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表现上是爱子心切,实际是不想放手的控制欲望。
家长的自我观念太强。在孩子面前,永远都以自己是家长为尊,认为自己说的做的,孩子就应该遵守。
要避免独霸沟通,就需要家长做到闭嘴。在孩子说话时,闭上嘴巴,静静地听孩子说完。
有效倾听孩子,绝不是听听就完了。我们还需要正确的四个步骤。
要达到有效倾听,父母必须从自己的看法中跳出来,专注于倾听儿女的谈话,站在他们的角度,立场看事情。除非我们能确定自己了解他们的观点和意思,否则便无法诚恳地回应他们。在倾听孩子过程中,遇到没听懂的地方,只需要去重复他的话,来确认和澄清他的意思,而不要去想主导和控制谈话,更不必担心自己没有时时回话。所以,父母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让自己保持专注、积极与完整的倾听,练习发问而非打断、插嘴,并借由以下“重述语意、澄清内容、澄清感受、鼓励发言”四个了解他人看法的倾听步骤,来强化自己正确倾听的能力。
原文片段告诉我们,有效倾听孩子有四个步骤:重述语意,澄清内容,澄清感受,鼓励发言。
第一步,重述语意。不加任何评判,复述对方的话,确保对方所说的字面意思。
目的:确认对方的“字面意义”,是对方说了什么,不是自己听到了什么。
方法:不加任何评判,复述对方的话,确保对方所说的字面意思。
比如:孩子说:每天上学真烦!
父母回应:你是说每天上学让你很烦恼吗?(重述语意)
第二步,澄清内容。可以提出几个看法,帮助对方确认他真实的想法
目的:确定对方真实的想法。
方法:可以提出几个看法,帮助对方确认他真实的想法
比如:孩子说:每天上学真烦!
父母回应:你是说每天上学让你很烦恼吗?(重述语意)
父母回应:是学习太累让你烦恼?还是老师或同学之间相处让你烦恼?还是某科目成绩不理想让你烦恼?(澄清内容)
这一步是帮助对方确认一个他真正烦恼的内容是什么。假如孩子说了因为英语成绩一直提不上去,这就确定了孩子烦恼的内容是因为英语成绩不好。
第三步:澄清感受。说出孩子的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的感受
目的:让孩子感受到真正被理解的温暖
方法:说出孩子的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的感受
比如:孩子说:每天上学真烦!
父母回应:你是说每天上学让你很烦恼吗?(重述语意)
父母回应:是学习太累让你烦恼?还是老师或同学之间相处让你烦恼?还是某科目成绩不理想让你烦恼?(澄清内容)
孩子说:英语成绩一直提不上去(假设)
父母回应:你觉得自己很努力了,但是一直没看到效果。现在你怀疑自己的学习方法甚至怀疑自己的智商,这让你很痛苦,对吗?(澄清感受)
第四步:鼓励发言。用提问的方式,或者肢体语言(微笑看着对方,点头或者手势等
目的:帮助孩子打开心扉,让孩子继续发言分享
方法:用提问的方式,或者肢体语言(微笑看着对方,点头或者手势等)
几种典型提问:
1、你的看法是什么?你是怎么考虑的?
2、我不太清楚,你可以多说点吗?
3、你现在决定怎么做?
4、我可以做些什么能够帮到你?
案例:孩子说:每天上学真烦!
父母回应:你是说每天上学让你很烦恼吗?(重述语意)
父母回应:是学习太累让你烦恼?还是老师或同学之间相处让你烦恼?还是某科成绩不理想让你烦恼?(澄清内容)
孩子说:英语成绩一直提不上去(假设)
父母回应:你觉得自己很努力了,但是一直没看到效果。现在你怀疑自己的学习方法甚至怀疑自己的智商,这让你很痛苦,对吗?(澄清感受)
父母回应:你都是怎么做的?说说看,也许我可以帮到你。(鼓励发言)
倾听孩子不是做父母的天赋和本能,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的一项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