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西西心理2018年的第19篇文章。
最近,我听到两个故事,很有意思,和大家分享。
第一个故事是:小凤在孩子培训班课上认识了小霞。两人因孩子的教育聊了起来。小凤长期以来因为家庭、亲子关系始终处在一个郁郁寡欢的状态,所以当她遇到能说上话、能够理解她的小雅时,感觉自己的生命有了依托。
两人带着孩子爬山的时候,小凤总是抱怨“你总是照顾那两个孩子,你怎么都不管我。”两人带着孩子去玩过山车的时候,孩子在旁边坐着,小凤却紧紧地抱着小雅。小雅被抱的那一刻浑身难受。整个旅程让小雅觉得很累,小凤很生气的离开了小雅。
回家后的一天,小雅收到了小凤的信息:你知道我为什么生气吗?我把你看的那么重要,你怎么可以忽视我。我以为你很理解我,但是我发觉你一点都不在乎我……
小雅在说起这段经历时感到莫名其妙,“旅行过程中她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管,反而是我看着两个孩子,她还一直抱怨我不照顾她,我又不是她妈…..”
第二个故事是:小曦在一次旅行中遇到了男生小成,小曦看到小成的一瞬间,心中突然感到那是她三十多年来始终寻找的那个人,给她稳定、安心和温暖的感觉。这种强烈的感觉让小曦害怕失去小成,便有了人生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向男生表白,第一次主动牵男生的手,第一次去心甘情愿的去为某个人做饭…..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希望他能够喜欢她,能够让他心目中有她一席之地。
小曦诉说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五味杂陈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她想和他有深深的连结,她强烈的情感却让他感到窒息。
这两个故事其实都是想寻找安心又亲近的归属感。我觉得人终其一生就在寻找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是什么呢?马斯洛的理论也可以给予很好的诠释,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五种需求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
客体关系也可以给予很好的诠释,我们在童年或者在现实生活中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也会在潜意识的驱动下做出一些让他人无法理解的行动。
…….
所以不管是小凤也好,小曦也好,那个当下认为找到了可以连结、依附的人时,此刻很容易把自己退化到婴儿的状态,认为Ta可以承载我们的一切,认为Ta可以了解我们的所思所想,认为Ta可以包容我们的一切,认为Ta可以允许我们做我们原初的自己,认为Ta就是我们心中那个深深的心灵港湾……
但现实的生活版本中,事实是怎样呢?Ta承受不了你的依附,Ta对这种关系感到疲累,Ta对你的反应也感到恐惧…..这样的关系会让Ta想要逃离,因为Ta没有办法承载另一个生命,除非Ta已经很强大,否则到最后两个人都会遍体鳞伤。你又再一次验证你的预言 :看吧,我就是一个没人要的人,我就是一个不可爱的人,我就是一个失败的人,我就是一个….再次陷入到绝望、孤独的状态中,如果这样下去,就陷入了命运的一种强迫性重复。那么如何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呢?
如何重建稳定、安心的归属感呢?
这张图也许给你一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