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有个朋友,最近去泰国旅游,在朋友圈发了一组照片。没有美景、美食,只有清迈菜市场的水果蔬菜,夜市的日常用品,和租住房屋的锅碗瓢盆。有人评论说,这不是去旅游,是去生活了。
这个朋友经常旅游,很少发自拍照,以前发的都是别样的景色、精致的食物,后来发的是当地的小吃、休闲时光,再后来是体验当地特色文化,像看剧、听戏。现在是短期异地居住,体验像当地人一样生活。
这个朋友不是个例,最近朋友圈中有关旅游的图片,大都是当地的市场、便利店和在当地的日常生活场景。
02.
我在一个地方、一个氛围呆久了,就会感到厌倦,就想去另一个地方。我和朋友们谈起我的感受,他(她)们也有同感。这就为经常旅游打下了伏笔。
我常去旅游,一直认为,旅游就是找不同。越是与我所处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我越想去。比如,我生活在北方的城市,冬季很寒冷,最想在这个季节去温暖的地方,看着那里的景致和当地人们的生活。常常在最冷的时候去海南或泰国,的确不一样,在那里找到了太多的不同。那里的温度是我们的夏天,但是椰子树告诉我,这里不是中国北方的夏天。
03.
其实人理想的生活状态是,能够自由迁徙到自己想去的地方生活和工作,但现实是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做到。因此大多数人只能靠旅游来满足人们对于自由的想象。暂时告别熟悉的生活,异地而游,让自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能摆脱过去熟悉环境的羁绊和日常琐事的束缚。
人们的这种想法从来没有停歇过,只是有时受到条件的束缚,而没有去实施。当人们渐渐富裕起来,物质条件具备了,旅游热的出现也就不奇怪了。
于是各种“游”层出不穷。上车下车看景拍照,这是以前人们参团游的模式。虽然有猎奇的天性,但大多数人们对陌生的环境往往存在恐惧。于是人们就选择旅行社,一群人在有经验的人的带领下,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看一看。安全是安全了,但是那种独立探索所带来的乐趣也减少了。
互联网使这个世界变小了,人们能够从网上更多地了解陌生环境的情况,消除了对于陌生环境的恐惧。人们自己开始做旅游攻略,订机票、订酒店,找美食。大多数的旅游进入了自由行模式,并渐渐地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04.
近几年我用在旅游的时间越来越多,去了更多的地方,走了更远的路,见了更多的人,越来越感到,观看景色并不是旅游的目的。其实对于景色,有的时候在媒体上见到的,要比亲临实地看到的更有美感。试想,如果你在黄金周出游,来到一个四周都是游人拥挤的景点前,还有什么兴致去细细地看着这份美景?那时恐怕你更想的是如何逃离这个地方。
当旅游已经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常规生活状态的时候,人们发现仅仅是看景、休闲、度假,已经满足不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另一个不同地方的人们,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呢?于是现在新兴了一种异地而居的旅游方式。人们从单纯的旅游变成了在异地的生活体验,就像我那位朋友。她想体验的事情是泰国的当地人是怎么生活的?这种生活体验不同于观看景色。
05.
从近郊远足,到参团游、自由行,再到短时间的异地而居,甚至边旅游边工作。旅游方式的改变,反映了人们生活状态的变化。人们旅游已不再满足于景色和食物带来的感官体验,更多地是想通过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来丰富心灵、慰藉情感。旅游,已不再是一种探头探脑地观景,也许将成为受现实禁锢的人们体验自由生活的手段以及实现情感寄托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