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路边的时候还是几年前,拉黑窗帘,和S庄重的坐在投影前,然后……到了那令人惊叹的长镜头时我已经沉沉睡去,浑然不知。醒来后影片已经放完,只听S长叹一声:哦,这样啊。
当时的记忆已经冲淡,直到几日天听到同事讲起如何如何喜欢路边,才决定翻出来认真看一遍。
于是一个下着雨的台风天,继续拉黑窗帘,被窗内窗外的潮湿气氛包裹。
额……看完之后,仍然不知道路边讲了什麽。
奇怪的是,电影带给我某些感性的认知却一直留存。
一直认为一部好的电影/文学作品是这样,你看完之后虽然不会即可感知到什麽,但会有某种东西长久的盘旋在四周,然后你会不停的去想……
--------以下才是正文
首先会想到影片中的诗。整部影片就象是把“诗”给具象化了。影片与诗互相成就,成为了诗歌本身。诗中传达出潮湿的、阴郁的气氛因镜头色调得以呈现。
其次,就是那著名的长镜头了。同事说,进入小镇彷彿是进入了一个死去的世界,里面生活的人都是一些死去的人。一开始我也是代着这样的预设去看,但却更加混乱了。
后来又去读了影评,有一些分析说,整部电影其实只有四个人,或是,电影中只有两个人(陈升妻、陈升等等)所有其它的人物都只是他们影射。恩,这样的分析的确是有助理解。但如何投射?
在我看来,是梦的投射。
影片中的大多数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一些人是出现在现实层面,而另外一些存在于梦境中。
举个栗子,老医生就是现实中的人物,那些与老医生的对话被自动存入了陈升的潜意识里。
被存入潜意识的还有广播中的交通事故、入狱前的记忆、对死去妻子的遗憾,母亲离世、对卫卫的关爱等等。于是,在去镇远寻找卫卫的途中(火车上)陈升做了一个梦。
还记不记得之前陈升对老医生讲起一个梦,他梦到母亲和六个吹竹笙的苗人……后来怎么样了?后来梦醒了。
这是一个没有做完的梦。他想把这个梦做下去。
梦的开始,就是陈升去寻找那六个吹竹笙的苗人。随着那漫长的镜头,他进入了梦的空间。在梦里,他遇到了去世的妻子,并把老医生与情人的故事,移植进他与妻的的相遇里。医生与情人这个符号,代表爱情。
他见到长大的卫卫,那是对未来的投射——卫卫会好好的长大,并遇到喜欢女孩,有一天他们会回到凯里。这个符号,代表牵挂。
野人的故事其实并不存在,它象征着陈升内心的恐惧。或许是一种对过去和未来的不可知。因为野人这个符号本身,就是原始的、神秘的。
以上种种潜意识的种子,经过梦的加工,又一次以拼贴的形式再现。所以我们看到的梦,那个小镇子里,在逻辑和时间上都是不连贯的:一会寻找吹笙人、一会换上了老医生情人的衣服、一会是死去的妻子(又似是而非)一会又遇到成年的卫卫……到了河边,陈升醒了。电影的镜头转进一辆正在行驶的列车,穿过长长的幽暗隧道。一场梦,让时光逆转回去,了结心中遗憾。
我觉得,陈升在镇子上唱歌完成了对妻子的告别,而让野人发笑这件事,也是一种很好的隐喻,象征着成功化解了内心的不安。(有意思的是,梦本身也有疗愈的功能)这么看来,故事的主线还是很清晰的——出狱后的陈升面对过去的遗憾和对未来的不安踏上去镇远寻找卫卫之路,一边要完成老医生的嘱托,正是这种当下生命中萌发出责任感,指引他坚定向着镇远的路,也拨开他心中云雾。
天晴了,陈升说,“星期一来接卫卫”用望远镜远远了看上一眼,一切都好,担心卫卫被卖掉的事并没有发生,这些才是现实部份。而那些现实与虚幻重叠交错日子,是醉酒的日子,是连绵不绝的亚热带阴雨天,是闷热焦躁与不安,是陈升不断吟诵书写的诗。整部影片最后展示的都只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