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系列第一次出现在我的视野应该是在2015年,网剧心理罪第一季上映,我开始对心理画像有了模糊的认识,进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这之前我的兴趣点集中在刑侦中的推理过程,某种程度上我是个不折不扣的悬疑推理小说迷,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再到江户川乱步,有名气的推理小说家的作品我都或多或少看过一些,却鲜有类似“画像”这样的词出现。在美剧《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中,福尔摩斯甚至对侧写师嗤之以鼻。
然而,在我真正注意到犯罪心理侧写这一领域后,却由衷地觉得,所谓的推理就是变相地对嫌疑人进行心理画像,二者异曲同工。把心理学理论用于犯罪或制裁犯罪,在国内固然新奇,国外却已出现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并频频出现在各色电影,文学作品中。
正如雷米在心理罪系列中所提到的,具有相似外貌的人通常会有相似的性格及生活习惯,反过来生活习惯和性格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相貌体征。将其应用到刑侦领域,对犯罪分子的心理画像就是根据其作案手段,逐步“画”出其体貌以及性格特征,这是个抽丝剥茧的过程,甚至精密到可以称之为一门科学。举个例子,一般的犯罪小说中,作者会更倾向于描写连环杀手,因为连续式作案通常更会给读者以心理上的冲击。而在连环杀手中,有组织的杀手会比无组织的更难对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boss”,这一类人的作案现场通常较为干净,有一定的反侦查意识,且拥有一定文化水平,属于自视颇高却又怀才不遇的“愤青”群体,雷米笔下的孙普,陈哲,江亚均是如此。
让我们把话头再扯回到小说。我用了三天时间看完了整个系列,觉得它可以称得上是国内犯罪小说的翘楚,从心理角度入手破解案件也称得上角度新颖。与此同时,雷米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相比之前的《画像》,最后一部的《城市之光》中,案情惊险程度不算太高,“大boss”也不能算作一个犯罪高手,但作者将立意提高到了整个社会,着眼于现下正热的“网络暴力”话题,不难看出他的一番苦心。相信每个人,只要会上网,就见识过键盘侠的威力,甚至还有一部分人成为了它们的拥趸。正如一首歌所唱的那样:
“躲在虚拟的世界
谁也都伟大
毋须负责的说法
讲起来最爽
践踏别人的小丑
都成了偶像。”
因为不需负责,所以滥用权利,用所谓的“正义”之名来行口诛笔伐之实,实际上只是为了自我满足罢了。
在江亚引导的一场又一场“正义之战”里,不单单是江亚,那些参与进来的网民也都陶醉其中,只要轻轻点击鼠标,你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而且不需要负任何责任,哪怕这个人不需要为他的行为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很大一部分人也乐意这样做。这是非常可怕的一种趋势,江亚只是其中的助燃剂。某种程度上,《城市之光》是这个系列里最能引起人共鸣的一部。就我个人而言,最令我震撼的是《教化场》,而给我更多思考的却是《城市之光》。
我是个挑剔的人,但心理罪系列中没有让我太讨厌的角色。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么可恨之人也必有值得怜悯的地方。雷米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会脸谱化任何一个反派角色,主角也并非十全十美。方木不算福尔摩斯式的天才,而是个相当接地气的角色,他不像传统的犯罪小说中精密如仪器永不出错的主角,他的性格缺陷更大,却更加有血有肉。大学开始时,方木并不符合我们心中“神探”的形象,相反,他和哥们打成一片,甚至称得上开朗活泼,而促成这一改变的是吴涵(方木室友,《第七个读者》中凶手),目睹了死亡的方木迅速成长起来,他变得沉默,疲倦,但却拥有一双锐利的眼睛。
事实上早期侦探小说大多略去了主角成长的过程,我们看到的,是经历过蜕变后的,成熟的无懈可击的“天才”。而雷米让我们看到了主角的变化,看到了直面这么多次死亡后,方木仍然保持着的,对生命的敬畏。我当然不能说他的精神世界坚不可摧,事实上他拥有了感知犯罪分子心理的敏感触角,却恰恰从反方向证明了他和犯罪分子的相似。在积攒了那么多仇恨以后,他有一万个理由去犯罪,可是他没有。而这,恰恰是他最悲伤,最虐心,也是最真实之处。因此就对人性的剖析这个层面上,我认为心理罪要高于以往传统的犯罪小说。
不知何时起我们开始不再偏爱站在金字塔顶端俯视众生的高智商侦探,我们渴望天才“社会化”,于是福尔摩斯身边有了“普通人”华生,而方木有了邰伟。当主角们的光环不再那么耀眼后,犯罪学这门科学对人们来说似乎也不再那么神秘而遥不可及了。诚然,心理罪系列有不科学不严谨之处,但对于犯罪心理学有兴趣的读者们来说,它可以成为了解这一领域的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