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解读《刻意练习》。其实本书中提出了很多道理,也举了很多案例。但是通读下来,发现里面的案例并不实用,所以我今天尽量用自己的话去说明其中的道理。
心理表征
本书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心理表征”——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里结构,或者具体或者抽象。
可能这个概念理解起来有点模糊,我以减肥为例子阐述心理表征的建立过程。
当提及减肥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可能是一个正在跑步机上运动的胖子。而专业的健身者,可以想象得更多。目标体重、健身计划、饮食计划等等细枝末节的东西。
于是他们的心理表征的逻辑就是这样产生:
目的:将体重降至于60公斤。
可能失去的东西:美味的零食,空余的休息时间。
带来的麻烦和要面对的问题:疲惫、没有毅力坚持。
列出可能干扰你锻炼的事情,将它控制到最小:比如,早晨起来不像锻炼,那就把锻炼安排在下班后,你的身体就不会太抗拒了。
如何强化前进的脚步:明确自己真正渴望减肥成功;加入一个互相激励的健身小团队;分享自己的减肥成果给小伙伴。
制定计划:训练计划、饮食计划。
就这样他们在训练的过程,通过实践与交流完善里自己的心理表征,完善后的心理表征又反过来促使他们更好的锻炼,良性循环周而复始。
所以无论什么目标,只要你看透它的可行性,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加强了。
孩子的选择
记得头几年,特别流行一个词,“神童”。不是某某地出现个神童,连跳多少级,就是说某地出现个神童6岁就能背会了新华字典。虽然近两年,大家觉得神童长大了,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但依旧有一些家长,想要把孩子过早地培养成“神童”。
很多时候,所谓的“神童”,只是父母为自己的期待强加到孩子身上,然后将这个“天赋”使用更多的办法放大,孩子开始变得不像孩子。他们失去了自由意志。他们通常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一味地顺从,然后失去自我。另一种就是选择叛逆。
我身边很多朋友,几乎都学习过很多技能,但是长大后依旧记得的人并非很多。
想让孩子在某方面提高,可以的引导可能会比这种强加式教育更加有效。
没有天赋也能成功
1.撕毁“没有天赋”的标签。不知道多少人给自己的不足定下标签,“我不会演讲,我不会追女孩子,我不会写作。一切都因为我没有这方面的天赋”,真相是如此吗?不是,是你自己给自己贴上“没有天赋”的标签。
“没有天赋”只是你没有开始正确地练习的借口。
2.每个人都可能“天赋异禀”。本书中就为我们讲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国际象棋大师拉斯洛认为,只要正确引导孩子的兴趣再加上正确的练习,每个孩子都可能“天赋异禀”。所以他决定把他的孩子都培养成国际象棋大师,通过正确的引导,他的三个孩子确实证明了父亲的观点。
怎样通过刻意练习走向成功
第一,找到自己的动力或者给自己压力,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很多人想减肥,但就是不去行动,其实就是没找到自己真正的动力或者压力。比如我要你今天要跑步10公里,你在想“我就是跑了也减不了多少,还不如舒舒服服睡一觉呢。”但如果你身后放一只豹子追你,你不跑,它就吃掉你,估计你就玩命地跑了。
所以找到真正的动力,例如,为了追女神,我要玩命地健身。如果找不到动力,自己制造压力。例如,如果我今天不写作了话,就罚我给朋友发5000块钱红包。
第二,需要一位导师。这个导师可能不是行业里的专家,但他们一定要特别擅长教导别人。他们知道在什么时候激励学生,什么时候应该给他们压力。
第三,确定目标和多关注引领性指标。引领性指标就是选取过程中能够影响结果的关键因素,作为考核标准。
例如,你定的目标是90天内减肥到55公斤,而引领性指标可以是今天摄入卡路里不超过2500大卡,运动量要超过800大卡等等。
第四,刻意练习,保证有效的反馈机制。例如,你在简书上写作,点赞,评论就是有效的反馈机制。比如你想学习吉他,每天跟小伙伴们练习之后,请他们点评一下哪地方需要改进。
这本《刻意练习》算是解读完了,希望自己也能通过刻意练习,最终成就自己的目标。
往期人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