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天,上海卢浦大桥以让人心碎的方式登上了抖音首页。
4月17日晚10点,一辆打着双闪的白色轿车突然停在车流中央,男孩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被母亲批评。
一个男孩突然跑下车迅速跳桥,紧跟着的母亲反应不及,没能抓住他,120抵达,判定男孩失去生命体征。
视频的过程大概只有16秒,但是男孩没有丝毫的犹豫、迟疑和不舍,貌似内心无限的绝望;母亲双手捶地,跪下痛哭,不时向天而望,场面让人心碎不已。
为什么这个17岁男孩如此绝望的选择结束自己花季般的生命,我相信他不是仅仅因为被批评、抗压能力差、不理解父母的艰辛,肯定有我们不知道的背后的故事。
为什么母亲要打着双闪将车停在车流众多并且危险的高架上,与孩子争执,而不是等回家之后,与其心平气和的沟通,倾听孩子真实的想法,我相信她真的是爱之深责之切,但这爱的背后肯定有我们不知道的“绑架和控制”。
悲剧已经发生,我们不是当事者,没有资格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男孩进行审判、对母亲进行批判,留给我们的大概只有反思,反思一下父母与子女的相处。
我们是爱孩子,还是爱孩子的优秀给我们带来的荣誉感;抛开一切,孩子要是一辈子平平淡淡,我们会爱他吗?
我们有以一个与孩子同一水平线的姿态,去认识我们的孩子,从他身上挖掘他独有的优点,而不总是批评吗?
我们会将自己承受外界攀比的压力而转嫁到孩子身上,以求他能让你成为一个优秀的父母吗?
是我们应该反问的时候!是我们父母的和孩子该平等的对话的时候了!
二
就像网友评论的那样:
我们在这个分“上”与“下”的社会里,将自己来自“上”的扭曲压力传导给了我们的孩子!
我们父母已经习惯性的忽略他们的感受,不关注他们的情绪已经很久,把一切的指责、批评谩骂都理所当然是对他们的好!
我们父母本该成为最理解最支持的5一方,却成为了最刻毒,最让他们丧失信心和价值感的一方。
这也许是男孩不能理解的地方,因为父母在他们心中就是权威,神圣而威严;
这也是母亲没有意识到的地方,因为从小他的父母也是这样对她的,所以可能已经习惯了。
也许有时候我们犯错,本不是有心,甚至连发生悲剧的时候都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心智模式一次次的伤害了他们。
毕竟压死骆驼的从来不是最后一棵稻草,而是一次次身体和心理的不堪重负。
三
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回路会把我们一次次逼到崩溃的边缘?也许这是给我上的最深的一课。
1、父母觉得自我牺牲,以内疚感控制孩子—什么是真正的爱?
我们的父母及周围的人常常在孩子面前说,孩子我为你付出了很多,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你应该要感谢我为你付出的全部。比如:
“你要是远嫁了,怎么对得起自己的父母,知不知道父母在不远游?”
“我放弃了工作专门带你,你要是不好好学习,怎么对的起我的付出?”
“你为什么不想上课,你知道我花了多少钱给你报了兴趣班吗,每天起早贪黑上班,为的是什么?还不都是为了你好吗?”
“你工作这么远,你就忍心让你的父母没人照顾吗?”
……
这些话好熟悉啊,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说是为了孩子,但其实是在制造内疚感,以“为你好”控制孩子的行为,希望他们能够满足自己愿望。
正如,美国心理作家博恩崔西这样形容的内疚感:内疚感专门被用来摧毁人们的自我价值感,降低人们对摆布行为的抵抗,去做那些让他们感到内疚的对象想让他们做的事情。
已快30的我出来6年,面对这种内疚感的时候都很难招架,更何况是一个未满17岁的未成年人呢?
我相信父母以及亲人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在他们看来已经全身心贯注到我们身上了,是一种真爱,因为往往我们的祖父母也是将这种内疚感用到了他们身上,所以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了。
我们也不断的让自己去相信这是爱,可是为什么这种爱如此沉重,并且会陷入到一种无力感和心理困境无法自拔,总感觉有一种束缚!为什么有一种想要挣脱的感觉!
直到看到《少有人走的路1》中M 斯科特派克中对真爱的诠释,我才开始有一种对爱新的看法:
精神贯注不等同于真正的爱,但毕竟是爱的起点。
我们真心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自己需要爱别人;
我们生儿育女,是因为我们自己想要孩子;
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我们渴望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
爱孩子,这些只和自己有关,与孩子没有关系,只是为了更好的修行我们自己。
的确,真正的爱应该让能让双发感受到空间,感受到尊重,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2、妄下判断,长期不断地消极对比
我们的父母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永远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他人的孩子。
其实这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因为在他们心里,父母是权威的,孩子会非常在乎父母的评价。在还没有自我认知孩子眼中,父母随便的一个消极的判断就会让孩子的消极很久。即便是我们我们成年人,在工作中总是被老板消极对比的时候,我们都会要很久时间建立自我认同感。
他们仅仅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却从来不拿自己跟别人的父母比;
试问,如果哪一天你的孩子对你说,你看别人的父母怎么怎样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回答!
我们也应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正如董卿所说的:“其实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如果希望孩子孝敬父母,那就让自己更加孝敬父母;
你如果希望孩子好好学习,那就不忘了自己常常去图书馆,给自己充充电,不断的更新自己已有的思维和知识。
美国心理作家博恩崔西认为,经过长时间与被别人进行消极的比较之后,内疚感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无价值感,而一个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的人会变得不安、悲观、愤怒且不满。
3、诉诸父母权威,言语暴力长期打击性的批评
我曾经在百度上看过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一个调查,是心理学家胡慎之在微博上做的:你为什么从内心深处永远无法原谅父母?
有研究指出,在中国,67.1%的家长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羞辱或经常批评孩子便是最为广泛的表现之一。
以下是我看到的一些点赞数最多的评论:
“你怎么只知道吃,怎么不去死?”“我为什么要把你生出来,简直浪费粮食”
“青春期父母的冷言冷语和辱骂真的让人很接受不了,什么你怎么不去死了算了,都见怪不怪了,真心觉得自己内心强大,所以才能忍住没有自杀。初中读完就没读了”
“反正我一直是父母口中的你怎么不6去死,你真没用,饭别吃了的还吃什么。
“小时候因为比同龄人长得小,我妈就会各种骂,导致一直以来懦弱,自卑,期间无数次想要自杀,都没有那个胆量”
……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在想,要是他们的父母看到他们的评论会不会心疼,会不会说句对不起。
父母有时候觉得自己承受了很多,可是何曾想过孩子在情感上承受的伤害。
之前我也看过泰国的一个新闻,一位父亲说自己的孩子:“你怎么这么垃圾,你怎么不去死呢?说完把枪递到了孩子面前,孩子一气之下开枪自杀,父亲以为孩子在吓唬他们,他们何曾想过孩子会真的自杀啊,父亲扇了孩子一巴掌,孩子倒地,才意识到孩子真的死了。
我们时常觉得有些话说说,但是殊不知这种谩骂、诋毁打击性的语言却给他们带去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美国作家博恩崔西曾经就在《相信是成功的一半》一书中,这样评价打击性的批评,“打击性批评是人类潜能唯一的最大敌人,甚至我们可以说它的影响比癌症或心脏病还要糟糕。虽然疾病会影响人的身体,有时候可以导致个人身体状况恶化并死亡,但是打击性的批评能够很早就的磨灭一个人的灵魂,使其变成行尸走肉。”
所以请我们停止打击性批评和言语暴力,不要再让悲剧发生了。
四
父母受害者模式→觉得自我牺牲→给孩子制造内疚感+长期消极对比→孩子无价值感→孩子变得不安、自卑、不满、焦躁→父母妄下判断、打击性的批评→孩子磨灭灵魂,行尸走肉→最终可能导致悲剧
我不知道这个17岁男孩是不是经历了这样一种最悲惨的心理才会导致他跳下的那一刻完全没有留恋,是冲动也好,但是态度都是果决的,毫无留恋的,如果可以重来,我想他可能会收起他的冲动,鼓起勇气对妈妈说:“妈妈,其实我是爱你的!”
人生是一场修行,做父母同样是一场修行,且行且珍惜!这也许是让我在做父母前上的最深的一课吧!
音频来源:《生命喜悦的祈祷》
图片来源: 网上(如有侵权请告知将自行删除)